近日,一则关于“男子在理发店充值430万元做灌肠”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据合肥警方联合调查,该事件涉及非法行医、虚假宣传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重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23年4月8日,程先生在合肥一家理发店理发时,被店长陈某邀请前往新店体验“美容师的按摩”。起初,程先生并不愿意,但在对方多次劝说下,他最终同意了体验。当天,一名周姓经理为其进行了“破皮针刺出血排毒”项目。此后,程先生在门店的多次劝说下,陆续充值了430多万元,用于“清肠”“针刺排毒”等项目。其中,一个疗程的灌肠项目就高达30万元左右,而按摩一个部位的价格也高达五六百元。
程先生表示,他在接受这些项目后,出现了拉肚子、皮肤针刺伤口愈合困难等问题。他查询后发现,该理发店并未取得任何行医资质,属于非法行医行为。然而,当他试图向门店索要剩余款项时,却遭到拒绝。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公众关注,当地警方也介入调查。
从新闻标题的创作角度来看,这一事件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新闻价值和传播力。新闻标题应突出核心内容,简洁明了,同时具备吸引力。例如,可以使用数字和数据来增强可信度,如“430万”“30万元”等,让读者一目了然。此外,疑问句或反问句也能激发读者兴趣,如“灌肠一疗程30万?理发店为何敢越界行医?”。同时,标题应避免夸张和误导,保持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标题党”现象。
该事件也引发了对“理发店变医美”的质疑。近年来,一些理发店为了吸引顾客,纷纷推出“高端服务”,如“洗剪吹+按摩+排毒”等项目,价格动辄上万元。然而,这些项目往往缺乏专业资质,存在较大风险。消费者在追求“健康”和“美丽”的同时,也应提高警惕,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此外,该事件也反映出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弱点进行营销。例如,门店通过“年轻员工跪地求充值”“承诺减肥、恢复年轻”等方式,诱导顾客不断消费。这种营销手段不仅不道德,还可能涉嫌违法。消费者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应保持理性,不轻信“神奇效果”,并保留我搜索到的资料,以便在发生纠纷时维护自身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该事件并非孤例。此前,也有类似事件发生,如某理发店开业当天,顾客因“洗头”被收取3888元,引发消费者与店员的激烈争执。这些事件共同反映出,当前部分商家在服务项目定价上存在不合理现象,甚至涉嫌欺诈。消费者在选择服务时,应多做功课,选择正规、有资质的机构,避免陷入“高价陷阱”。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新闻标题的创作不仅要吸引眼球,更要真实、客观、有深度。正如新闻编辑所强调的,新闻稿件的筛选、编辑、标题制作和排版设计,都需要围绕新闻价值、时效性和相关性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新闻的监督作用,推动社会进步。
“430万灌肠疗程”事件不仅是一起消费纠纷,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部分商家在服务项目上的乱象。消费者在追求“健康”和“美丽”的同时,也应擦亮眼睛,选择正规渠道,避免陷入“高价陷阱”。而新闻媒体则应坚守真实、客观的原则,用有力的标题和内容,为公众揭示真相,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