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铅异常患儿家长:借钱也要治病,孩子健康危机牵动人心

2025年07月07日 18:08:26  来源:综合
 

  在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一起幼儿园违规使用含铅添加剂导致多名幼儿血铅异常的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起事件不仅牵动了无数家庭的神经,也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与儿童健康保护的紧迫性。面对血铅超标的孩子,家长们的呼声是“借钱也要治病”,而背后隐藏的是一场关于责任、信任与公共安全的深刻反思。

  7月1日,天水市麦积区卫生健康局接到群众举报,发现某幼儿园违规使用含铅添加剂,导致部分幼儿血铅异常。该幼儿园成立于2022年,每学期收费约6000元,属于当地较为知名的私立幼儿园。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高端”幼儿园,却在日常运营中使用了可能含有铅的食品添加剂,给孩子们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威胁。

  事件曝光后,家长们的反应迅速而强烈。许多家长在得知孩子血铅超标后,第一时间选择前往西安市中心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据极目新闻报道,截至7月7日,西安市中心医院已为天水血铅异常幼儿发放了全部血检结果,其中超过250毫克/L的患儿需住院治疗,医院已从外科楼腾出多个病房以应对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孩子再过几天就要毕业了,现在却要住院治疗,我们只能借钱、贷款,也要把孩子治好。”

  与此同时,家长们的担忧并不仅仅停留在孩子的身体上。他们还担心铅中毒对孩子智力发育的长期影响。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科普文章指出,儿童血铅水平超过100微克/升即属于铅中毒,而铅对儿童的伤害包括神经系统损伤、血液系统损伤、免疫系统损伤以及身体发育迟缓等。更令人担忧的是,铅中毒的症状往往在早期并不明显,容易被家长和医生忽视,从而延误治疗。

  在西安市中心医院,记者了解到,部分患儿的血铅含量高达300至408微克/升,远超正常范围。一位家长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在天水当地医院检查时,孩子的血铅含量并未超标,但到了西安后,结果却严重超标,甚至达到了家长的12倍多。这一现象引发了家长对两地检测标准差异的质疑,也促使相关部门加快调查进度。

  为了查明真相,天水市麦积区市场监管局、公安分局等部门已介入调查,并对涉事幼儿园负责人立案侦查。目前,该幼儿园共有200多名幼儿,其中至少19人已被送往西安治疗。此外,有家长透露,早在去年,他们就发现孩子出现“肚子麻”、不好好吃饭等症状,当时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今,这些症状已被证实与铅中毒有关,包括恶心、腹泻、腿疼、肚子痛、牙齿发黑、脱发、流鼻血等。

  在事件发酵过程中,也有家长试图发声呼吁关注,但遭到劝阻。一位家长表示,自己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但当地有关部门却以“不要影响当地”为由拒绝回应。这种态度不仅让家长感到失望,也引发了公众对政府透明度和责任意识的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铅中毒并非天水市首次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早在2009年,陕西凤翔县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当时864名儿童血铅含量异常,当地政府承诺加快居民搬迁,并拨出100万元用于治疗费用。然而,天水市的事件似乎更为严重,不仅涉及人数众多,而且家长对检测结果的质疑更为强烈。

  从医学角度来看,铅中毒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复旦大学教授在分析此次事件时指出,食品添加剂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环境或投毒的可能性。此外,多项研究也表明,低剂量铅暴露会对儿童的智力和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此次事件不仅是一次食品安全事故,更是一次对儿童健康保护的警示。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有部分患儿开始接受治疗。西安市中心医院采用“3+4+3”模式进行治疗,即输液3天、休息4天、再输液3天,即使血铅水平未降至标准以下,也需间隔一段时间再排铅。医生表示,排铅过程中可能会排掉其他微量元素,后续还需补充营养,治疗效果因人而异。

  然而,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治疗只是第一步。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未来。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希望孩子能健康长大,但现在的恐惧和担忧,可能要伴随他们一生。”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科学事实和现实案例的双重压力。

  此次天水幼儿园血铅事件,不仅是一次对食品安全的警示,更是对政府监管、公共卫生体系和儿童权益保护的全面拷问。家长的“借钱也要治病”不仅是对孩子的爱,更是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呼唤。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尽快查明真相,妥善处理善后,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