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陪考考了637分:不占录取名额,为无数教育者提供了“如何做老师”的答案

2025年06月28日 17:38:14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2025年6月27日,四川省双流中学教师杨李怡以高考文科637分的成绩走进公众视野。这位曾陪伴学生备考三年的物理老师,如今自己也走进考场,用一场“老师陪考”的故事传递出教育者的坚守与担当。尽管她的分数与多数学生相近,但她选择不填志愿,明确表示“不会占用任何录取名额”。这一决定不仅展现了她对教育公平的深刻理解,也引发了社会对“高考与人生选择”关系的广泛讨论。

  杨李怡的高考经历始于2022年,当时她刚入职四川省双流中学,担任高三物理教师。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备考的艰辛,她主动参与陪考,甚至在学生面前坦言自己“想体验他们的压力”。备考期间,她与学生共同面对挑战,用“考不到600分就请吃饭”的玩笑缓解紧张氛围,却在实际考试中以637分的成绩完成“逆袭”。这一成绩不仅打破了她对自身能力的预期,也让她深刻体会到“考场上的心理状态比分数更重要”。

  在高考录取政策上,杨李怡的“不填志愿”选择成为焦点。她解释称,当前录取名额是按1:1.2或1:1.3比例划定,即使不填报志愿,也不会影响其他考生的录取机会。她强调:“教育公平不是口号,而是每个学生都能被公平对待。”这一表态与她多年来的教学理念一致——她始终认为,学生应有更多元化的成长路径,而非被单一的升学目标束缚。

  杨李怡的教育经历也揭示了教师职业的另一面。从程序员转行教师,她坦言“不想只与机器打交道”,希望用更多时间陪伴学生。在高三教学中,她不仅要规划学科复习,还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例如,班上一名物理成绩长期低迷的学生,最终在她的鼓励下考出50分,成为她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她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

  这场高考经历对杨李怡的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她开始反思“升学率”与“学生发展”的平衡问题,并倡导“因材施教”。她提到,一名学生因长期被负面评价打击,最终在高考中仅得20多分,但通过坚持三年努力,最终在物理上取得突破。她感慨道:“人生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杨李怡的“不填志愿”选择也引发了社会对“高考公平性”的讨论。尽管她明确表示不会占用名额,但部分网友质疑:“如果所有考生都选择不填志愿,录取机制是否会被扭曲?”对此,她回应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不是制造‘成功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赛道,我们应尊重他们的选择。”

  杨李怡的案例也让人联想到其他高考故事。例如,2023年“敬礼娃娃”郎铮以637分考入北大,但他的经历更多是“天赋与努力”的结合;而2022年某考生因637分跳楼自杀的悲剧,则凸显了“高分压力”对青少年的深远影响。相比之下,杨李怡的“不填志愿”选择,或许更接近“教育的本真”——她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教育者应超越分数,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幸福。

  从个人经历到教育理念,杨李怡的高考故事不仅是一次“老师陪考”的胜利,更是一次对教育价值观的深刻诠释。她用637分的成绩,以及“不占名额”的选择,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关于“教育公平”与“人生选择”的思考样本。正如她所说:“每个老师的第一届学生都是特殊的,我们会舍不得,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希望他们未来能闪闪发光。”

  这场高考,或许只是杨李怡教育生涯中的一个注脚,但她的选择,却为无数教育者提供了“如何做老师”的答案。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637分”的数字,更是一个教育者对“公平”“成长”与“人性”的坚守。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