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悲秋:名王珪,号夷则、一画学童。1963年生于天津。天津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天津画院艺委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海洋画研究院院委,天津市政协书画研究会理事。 王悲秋三岁涂鸦,自幼酷爱绘画,对中国历代绘画之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均进行过系统的临摹与研究,及长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坚持写生数十载,行程几十万公里,搜集了大量的写生素材。他的山水画创作,在全国美术展览中屡获大奖。他把自己多年来写生和创作的心得体会集结成册,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悲秋山水画集》《百树》《百石》《山水画技法》《山海之歌》《草虫技法》等共计十余本技法类的书籍与画集。应邀为中南海、玉泉山、中宣部、外交部、铁道部及多地省市国宾馆创作山水巨作。作品《观海听涛》《玉泉春晓》《玉泉秋晖》《黔中印象》《天上君子》被中南海悬挂收藏。《太行秋晖》悬挂在中宣部全国干部学院。《巍巍秦岭》悬挂在澳大利亚悉尼领事馆由外交部收藏等等。得到国内外业内人士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首肯。
薛永年先生谈王悲秋艺术
我认为王悲秋先生的画是这样的,他在前人、 古人做得不够的地方下了大功夫。
我最早认识王悲秋先生,看到他的作品是他二〇〇四年画的二十八米的长卷《雪梨海岸纪游图卷》,画的是澳大利亚的悉尼海岸。画海,中国古代几乎 没有人成功的画过,我们考查中国画史会发现,因为中国不是海洋国家,是内陆国家。唐代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画过《海天落照图》 ,但那只是个说法,我们根本没见到。后来,有很多山水画家画过“海上仙山”、“海上三山”,画的蓬莱、阆苑等等,都是想象中的,根本不是真正的大海,真正画大海是从近代开始,多是画局部。全面的深入的刻画大海,王悲秋非常突出。我看了他画的大海,那个千变万化的海浪呀!海水呀!虽然是中国画,就使我想到俄国专门画海的专家“艾娃左夫斯基”,追求表现海的那种真实性、丰富性上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先不说山水,回过头来说说刚刚看完的王悲秋先生画的《溪山怡乐图》这个草虫长卷,同样是这样。虽然古代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给学生都要讲最早有记载的花鸟画家和草虫画家是谁?叫顾冶王,画蝉雀,历代都记载了一点,但是我们看到的作品非常少,偶而在花鸟里边加上那么一个小草虫,比较专门在昆虫上下功夫的非常少。我们现在 看到的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传下来的五代画家黄荃,画的《写生珍禽图》 里面有一些小草虫,画的也很好。那么后来呢,陆陆续续有一点,像明代的孙龙呀,宋代个别的无名画家呀,晚清的居廉呀,当然近代的齐白石就更不用说了。全面的,画那么多昆虫,画到一张画上来,跟山水同在,表现都是人类的朋友,这在以前没有过。所以我说王悲秋先生有不少方面开拓了新的题材领域,把前人做的不够的地方,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在用艺术表现大自 然的时候,扩大了审美领域,这是他很明显的一个特点。
画山水也是如此,他虽然是北方的天津的画家,但不仅画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三山五岳和一些名胜, 而且去到甘肃,这些过去大家关注不够的地方。前两天,孙克先生让人给我送来两本印刷的册页,一本叫《陇上山居》还有一本叫《贵清壮游图》,都是画甘肃的实景,今天又看了原作,这些都反映了他不满足于前人对大自然的描写。不管是山水也好,花鸟、草虫也好,要自己开拓新的领域,表现新的题材,在这个过程中来发展中国画的笔墨、构图、表现方法和艺术语言,从中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是一点,另外我的体会是,他继承了两个传统。一个是古代的师造化。古代的画家都讲究师造化,画山水要给山水传神,画花鸟要给花鸟草虫传神。怎么传神呢?要以大自然为师。但是古人的师造化,有两种,一种是图真,就是像五山水画家北方的荆浩,画太行山,他就主张真实地描写大自然,但他那个真实不是照相,要气质具胜,要既有大的气势又有细节的真实,他有他的要求,而且要表现人的一种思想感情。画松呢,要画出君子之风来,所以中国画家画的这个真呢,不是照相机照的那个真。他有选择、他有寓意、他有比拟,但是他确实是真实的,人能走进去的,而不是想象中的,这个传统他继承了。古代还有一种传统,他不是图真,是画想象的,不写生,就去走去看,看完后脑子里有了印象,然后去画,有这么两种。悲秋呢,继承发展了图真的传统,而且把这种传统跟近代的写生传统结合起来了,古代没有写生,古代的写生是讲花鸟画,描写花鸟生命状态。山水画不叫写生,真正的对景写生是我们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有了美术教育,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 提出来要对物写生,这在西方是个长处,蔡元培说 我们应该学。从此在学校里面学校外面才有了对景 写生的这个新传统。王悲秋把古代的图真传统与近代的对景写生传统结合起来,他这个写生跟西方的写生不一样。西方写生是以照相机为标准的,越真越好。王悲秋的写生是跟古代图真与近代写生结合 在一起的,他是画他认为美的东西,美的东西他要强调,他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画进去,那么这样呢 就发展了传统,而且发展传统又通过扩大题材来实现,这是一点。还一点呢,他发展的是中国画的传统,不是西方的传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的笔墨和传统的表现方法,接触他之后就知道他不仅到处写生,跑遍了南方、北方、大西北、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还有没有开发过的地方。而且他在这之前,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临摹古画,到展览馆里去,到美术馆里去,对着画就画,掌握古人的 笔墨技法,那也是下过非常坚实的功夫,这两个功夫结合起来,临摹的功夫,通过临摹掌握古人的笔墨,古人的艺术语言,又通过写生把这些功夫付诸实践。通过写生把能用上的就用上啦,不能用的,他改造,发展出自己的东西来,所以他的笔墨是有他自己的特点,他的风格。他的笔墨既是把古人 的好东西综合起来了,又是针对他描写的大自然,形成了他的笔法非常丰富多样,又表现非常深入、细腻。而且整体上呢,他是非常丰富的而不是过于 简练。无论画山,无论画水,无论画树,他都有一套自己的办法。这自己的办法是把古人的消化过来,所以你看他画的泉水,就非常生动,上面还有溅起的水花、云、雾气的感觉,他都画出来了。他画的山呢,也不是成为了套路的,勾了线加个点什么的。他画不同的山手法是不一样,把古人不同的办法,拿过来稍加变化用到他画的山里面去。山上的植被古人画的非常概念化,就是点点子,这个点子就代表树。他那个树是完全符合生长规律的,那个植物带是怎么个规律他都画出来了。所以他这个写生,是深入观察了对象,充分的把握了对象,然后用自己的办法综合了古人的长处去描写, 所以有了他自己的特点。
古代画华山,有一个王履,是对景画的,那是孤立的线,很少,那种画就是他用他所喜欢的,南宋马、夏的风格来画华山,带着实景感。后来还有南京的画家,老的金陵画派,是重视画实景的,王悲秋先生把这种传统呢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明天就要去参加南京的这个会,总结南京画院,金陵画派的经验,那就是笔墨当随时代,其中就是一条,就是说古人的笔墨好不好,中国特有的,外国画没有笔墨。但是这笔墨呢,好东西要继承下来,而且要结合今天画的景物,今天人的那种光感,把它加以发展,王悲秋先生就是走在这条路上的成功范例。
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们还可以看到区别于五、 六十年代的特点,五、六十年代的画家都有一种歌颂新中国的意识,要歌颂新中国的建设辉煌, 于是画了很多汽车、高压线、炼钢厂,乌烟瘴气污染很厉害。心情是好的,也反映了新面貌, 但新面貌里有一点,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只注意改造了,没注意适应,只相信人定胜天,不相信还会发生那么大的灾难,比如汶川灾难,不相信 !王悲秋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他没有老画家的短处,有他们的长处,他画的那个大自然是充满了生态文明的。他去选择这样地方去画,给我们一种启示。而且,他跟我们传统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有佛寺、有道观,他给我们一种启示,这个就是他的笔墨当随时代。
他画的草虫手卷也是体现一种生态美,要把草虫放到山水环境里面去,不是给一个花一个叶做点缀,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主体来画,这样来说,昆虫那么小但是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像山水一样也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尊重它们、爱护它们, 我体会他的立意很好。
“真实”,一个是真,一个是实。他的写生山水画追求真实感,但是这个真实呢是艺术的真实,不是照相机的真实,我刚才说了,其中有几点,就是 要避免古代后期山水画那种过于符号化,让人没有感觉,说美吗?也美! 但是都变成符号啦,没有那真景的感觉。要避免这个你就要画出很多的东西来,你比如说,空气的感觉呀、下雪那种寒冷的感觉呀、阳光照在红石头上那种亮的感觉呀,这些他都注意到了。因此他对这个笔墨的概念是笔墨要跟情景、对象紧密结合的,不是脱离对象的符号。颜色也是如此,古代中国画是最重水墨的,水墨为上,也有颜色来帮助,但是那颜色是成套路的,亮的地方呢我们就画点赭石,暗的地方呢我们就画点花青,都变成一种僵化的东西了。从缺点来说,他把这些东西用活了,而且很丰富,那暖颜色也不止是赭石,冷颜色也不止是花青、不止是苍绿,他就是从对象出发又加以提炼,又让它有生动性、丰富性,那种可以唤起我们看到景物时的感觉。所以我说他的山水画,还是把中国山水画的长处跟西画的一些长处结合起来了,因为他念美术学校的时候就受到过比较全面的训练,素描也画过、色彩也画过,因此他把那些东西柔和进来了。我说他画的那马,你看他画的那马,它有凹凸感,那个后背、屁股那还有点高光,让你看着也挺舒服。因为我们现代人看见的也挺多,他就不像古人画的平涂的马,有他的时代感了。所以这方面自觉不自觉的在实现着一种,你又说了开十九大了,我们可以引用点政治话语,总书记说叫文明互鉴就是一个,是我们一定要有中国人的自信。我们的文化好!我们的中国画好!你也别太保守,外国好的东西你也可以拿过来,互相吸收!王悲秋先生的画里还吸收了好多外国的东西。
实际上从中国传统上讲,一个是学习前人,一个是学习造化,这个造化包括大自然、包括人的生活,就是说你的笔墨也好,你的其他的画法也好,从哪来的呢,一个是学习前人,从古人那来, 一个是直接从大自然那
来的。古人从哪来的,也是从大自然那来的,从生活中来的,所以直接深入生活是抓住了它根本的东西。通过生活我们才能检验古人画的对还是不对,是好还是坏,古人也不是所有都好,也有不好的!通过生活的检验,不好的东西我们就不学,把他好的加以发展,他没有的我们加以创造。所以,王悲秋先生直接深入到实际的对象里去,到现实生活的山山水水里去,这是根本,就是找到艺术的源头啦!到了黄河的昆仑山,长江的沱沱河。
二〇一八年三月
作品欣赏
《天上君子》 98cm × 180cm
《苍苍野树枕云烟》 97cm × 180cm
《春云晓霭》 140cm × 260cm
《黔中小七孔》 46cm × 138cm
《高峰出烟际》 280cm × 145cm
《太行秋晖》 580cm × 530cm
《溪壑清音》 45cm × 90cm
《着棋圣境》 43cm × 120cm
《歧石陋室》 45cm × 90cm
《古樟树》45cm × 92cm
《西山峡谷》 98cm × 180cm
《溪壑春声》 152 cm × 430cm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