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列式在中国的演变
中国人引进分列式比引进洋枪洋炮晚了半个世纪。按西法改造士兵之初,陆军的学习榜样是德国。
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期,有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分列式演练。1910年,清政府颁布《新定步兵操法》,但尚未推广便旋即灭亡。1919年,为庆祝中国参加的同盟国击败德国,大总统徐世昌在故宫举办了第一次西式大阅兵。
1935年,中国有了第一部近代步兵操典。它由日本的《步兵操典》复制而来,带有浓厚的德国渊源。其分列式步姿是德式的东亚版,故中国军队仍属德国流。抗战前,国民政府奉德国为师,由德国教官训练新式德械部队,正步也一同被正式引入,步速定为每分钟120步。
二战期间,国民政府军队的操典依然带有浓厚的德式风格,即使是在印度组建、完全接受美国装备和训练的新军,其分列式步姿与轴心国完全相同。这在当时的盟军中,是罕有的异数。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美国人的影响不断加强,但并没有因此彻底抹掉德国印记,而是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美英风格与德式风格的混搭:手臂姿势是英美流的前后平直大摆动,腿上却是德国流的正步。英美对台湾“国军”上半身的影响并非只是摆臂姿势,还有托枪、甩枪等各种花哨动作,这都是德国流军队没有的动作。
国民党时期的台湾军队,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曾经有过阅兵时规模最大的分列式步兵方队,它比1984年后中国国庆阅兵的步兵方队还要多出82人。不过,1991年阅兵后,台湾社会民主化,传统的阅兵因为不符合民主社会的价值观而被废止。
中国共产党的建军基础是少数黄埔学生骨架加广大农民,打胜仗靠的是革命化而非正规化,早期步兵的操练规范,来自留苏的刘伯承等人借鉴苏联经验编写的小册子。1943年摘录《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步兵操典》后,才有了正式的《步兵操典》,但除了在延安有过少数向美国人表演的分列式外,其军队并不熟悉分列式。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时,受阅士兵多数不知如何操练分列式,只能临时从刘伯承的小册子和中华民国的《步兵操典》中寻找灵感。而当时打头阵的海军方队,为“重庆号”起义海军官兵,他们所受训练是英式操典,不但手臂姿势与陆军部队不一致,每分钟114步的步速也与陆军不统一。开国大典的分列式吸取了国民党将领和苏联人的建议,最后以齐步走通过全场--是国庆阅兵时唯一没有正步的一次。
但解放军很快摸索出更符合自身特色的分列式,并在1950年阅兵时得以完整展现。风格上,它更接近德国,降低了踢腿高度和步幅,双臂摆动幅度更大。除了双手握持步枪的动作与苏联相似外,并无苏联特征。此后虽然在步幅上有不断调整,但基本动作已经定型。
解放军摸索出的风格,更适合东亚人的身材特征和气质,解放军的步伐、步速、姿势相对难度较低,也更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庄严大方不失洒脱利落。周边如越南、柬埔寨以及缅甸各种割据武装,都学的是中国模式。
不过毛泽东本人历来对形式主义的东西甚为抵制,他对观赏人民群众欢呼的热情远比观赏分列式更高。中苏蜜月终结,中国军队便从其最接近现代化的巅峰迅速跌落。当时从苏联学来的军衔制等正规化建设标识被全部取消,中国军队成了全世界站出来仪容最寒碜的军队,以往模仿苏联一年一度的国庆阅兵在1959年后被取消。
解放军的分列式大规模操练,是1981年9月13日邓小平当选军委主席,18日在华北大阅兵后才重新恢复。对现代化、正规化的渴求,首先体现在对军容、军威的再度强调。
1984年国庆阅兵时,受阅部队提前穿上了85式军装。这次阅兵是个重要的分水岭。它在周期上与领导人换届的戏剧性关系,使之对内的政治象征意味更大于对外的军威展示。
程序上,1984年后的阅兵与1959年前的阅兵有根本区别。1959年前是苏联风格,阅兵首长是最高军事首长(总司令或国防部长),阅兵首长的口号依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毛主席万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某某周年,受阅部队一律以“万岁”回应。1984年国庆阅兵,阅兵首长改为军委主席,互相的问候语照搬了1981年华北阅兵的“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后成为惯例。
1984年阅兵时,解放军分列式的规模和整齐度让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前,全世界分列式走得最整齐威风的国家都集中在苏联阵营。1990年后,苏东剧变,东欧国家纷纷取消了大规模阅兵,甚至1991年-1994年莫斯科红场也不再有阅兵,全世界在分列式上能与中国比肩的,只剩下东边的朝鲜。
朝鲜的分列式虽然与中国一样,都是极端严酷训练下的产物,但在美感上,身材矮小的朝鲜人原封不动采用苏联标准,虽然咄咄逼人,但由于不易保持身体平稳,朝鲜人走起来更像“弹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