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军事>大陆军事>

中国阅兵是世界第一:规模那么大方阵那么齐(2)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9-02 17:42:55

      分列式产生的历史渊源

      在中世纪,瑞士是欧洲最出色的长矛兵的产地。瑞士长矛方阵的特征是:一个连队近200人,每人手持6米的长矛或长戟,以15厘米的间隔排成方阵,多个连队又可组合成更大方阵。这样的方阵,在战场上不但能快速前进,而且能迅速转向。凭借这一难度极高的技能,他们为不同的欧洲君王充当雇佣军。

      瑞士方阵深植于其特殊的社会形态。瑞士是一个自治的民主社会,雇佣兵连队的连长由市镇委员会提名,经公民选举产生,每个连队都与一个特定社区有紧密的纽带,天然便利其集中训练。15世纪末,伯尔尼还诞生了一所步兵学校,专门训练行军打仗。

      今天,瑞士的民间游行活动中,分列式表演依然是常见项目。相比今天已变成直线列队行军的分列式,瑞士的分列式的队形变换要复杂得多。

二战德军接受检阅

      在瑞士步兵方阵横行欧洲200多年后,逐渐被火药武器淘汰。到了18世纪中期,步兵队列也由100多年前的横排25人、纵深10排,被“拉长”为横宽近百人、纵深3排。队列稀疏后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行军时必须不断停下来整理队伍,进入战场后,展开整理列队耗时很大。

      以军纪严酷而著称的普鲁士,首先发明了解决办法。普鲁士元帅莫里茨在训练场上摸索出了节拍行军法,按着鼓点齐步走,可保证用同样的速度行军,并能快速以战斗队形进入战场。

早期苏联红军阅兵照片

      从此以后,节拍行军法成了分列式的基本要求,被称为“德绍老头”的莫里茨,也因这一发明而名垂青史。

      普鲁士人训练的齐步走,在随后的7年战争(1756年-1763年)中收获了奇效。当时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人口不足500万,而周围敌对国家的人口是其20倍以上,腓特烈大帝在战场上屡次以其创新战术击败强敌,凭借的是训练有素的普鲁士军队在战场上极为出色的调动能力。

      普鲁士人的创举迅速被模仿,欧洲各国按自身传统规定了不同的步兵操典规范。在此基础上,世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分列式流派,其区别主要在步姿和手臂摆姿。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