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产业报道>

二手车电商乱象:昔日动机不纯 今日问题丛生

来源:南方都市网 时间:2016-03-21 10:06:45

  昔日动机不纯今日问题丛生

  每年央视的3.15晚会,都有一些汽车企业被曝光质量问题或者存在造假行为。今年,二手车电商车易拍被点名。该公司被曝欺瞒消费者,表明上承诺不赚差价,却暗中设置买家、卖家两套价格系统,在消费者不知情之下,将差价转给合作商家,从而吸引更多的商家与自己合作。无独有偶,在3.15前后,本报接到的消费者投诉案例中,矛头同样直指二手车电商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有业界人士认为,这是二手车电商平台一直存在的硬伤的集中暴露,除此之外,专业检测人员与设备的缺乏等,都是二手车电商平台目前存在的较大漏洞。

  “车易拍”事件只是一个缩影

  在央视曝光的报道中称,车易拍作为一家二手车在线交易平台,消费者可以透过该平台,将车卖给全国的二手车商。该平台号称“透明”、“无差价”,但却设计了两套后台,买家和卖家的入口根本不同,看到的竞拍价格也相差数千元。比如说,同一款车的竞拍价格,买家看到的是7万元,而卖家看到的是六万五,中间存在50 0 0元的差价去哪儿了呢?

  据了解,车易拍大量的卖车资源都来自于线下的4S店。为了推动4S店和自身的合作,车易拍将买家和卖家中间的差价都送给4S店了,作为渠道费用。这样一来,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4S店和该平台合作,而且这些店铺都告诉委托卖车的车主车易拍平台上完全可以实现无差价交易,可实时监控拍卖情况。

  对此,一名前车易拍内部人士告诉南都记者,车易拍大致情况也是像央视曝光的这样。只不过,他依然对车易拍此次“中枪”感到遗憾,他觉得,车易拍不仅将中间的差价都让给了4S店,自己并没有从中获得收益,而且还因为央视这次的曝光事件,将名声也搞砸了。他透露,对于该电商平台存在“利用差价为饵,吸引合作商家”的现象,其实在整个行业都相当普遍。

  数据显示,车易拍以35 .2%的市场占有率,稳居二手车电商行业首位。相比之下,有其它大型二手车电商平台与广州市二手车经销商出现了合作瓶颈,原因就是经销商们嫌该电商平台无利可图。

  就在车易拍“差价”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之际,业内针对电商平台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发出了不同声音。人们觉得,之所以造成今天的“差价门”、“质量门”事件,绝非偶然。

  二手车电商融资

  “醉翁之意不在酒”

  虽然这两年二手车电商投资浪潮席卷全国,但电商们的真正目的也受到了业内人士质疑。他们觉得,动机不纯是导致今天问题丛生的根本原因。

  广州市汽车服务业协会秘书长郭俊荣就认为,目前众多二手车电商平台融资及烧钱的最终目的,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对于这些电商平台而言,当初高调介入这个行业,更重要的是为了尽快上市套现。当初,他们可能没有打算将二手车销售或服务真正当作其长远事业。因此,在进行快速扩张网络和增加平台流量的考核目标下,将业务规模放在首位。与此同时,配套服务的精细度和资源投入跟不上。这体现在二手车车况检测的力量不足和技术水平存在明显差距等方面,接连出现超越底线或不能兑现服务承诺的案例,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部分二手车电商追求平台的数据规模,想尽办法来引流数据或发展会员,存在利诱线下商户合作刷数据的现象,这必然影响到市场形势解读的真实性,客观上也误导了消费者。以消费者陈先生最近投诉的二手车网站车辆信息不对称一事为例。很明显,作为二手车电商平台,为了快速提升交易量,平台本身只发布,并不重视对产品信息的严格核实,除了可能缺乏相关的检测技术手段外,线下服务的提升也有较大空间,这必然会对交易保障上存在很大漏洞。无论如何,当消费者要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时,作为电商平台的一方,始终难逃干系。

  早在三年前,当一家与车易拍齐名的大型二手车电商平台高调进驻龙溪大道时,当时喜龙大昌行二手车市场一名负责人曾经判断,这家电商平台目的不在二手车交易,而是在“玩”一场资本运作游戏。因此,他们重点精力不会放在二手车售前售后的配套服务上。

  电商平台“检测保障”

  看上去很美

  今年3.15央视晚会,二手车电商成为了主角之一。无独有偶,3.15前后,向本报投诉的案例中,也涉及到二手车电商平台。只不过,消费者反映的是信息不对称,承诺不兑现。说好的保证车况及售前多项检测,原来都是子虚乌有。

  投诉二手车网站“车辆信息不对称”的陈先生,就是因为信任具备一定知名度的二手车电商平台,在销售的车辆信息处,看到该车承诺“绝无事故,无浸水,无火烧,还具备售前200多项检测,并有专业评估师把关”等,才决定在该电商平台购车。但购车之后,才发现原来大的二手车电商平台也存在“货不对板”现象。不仅实际车况与网页描述不符,说好的多项检测也没有了。出了问题后,电商平台与经销商相互推卸责任。结果,消费者只能自己“啃”下了所有维修费用。

  事后,该二手车电商平台一名内部人士联系到南都记者,明确该平台只是负责车辆展示。作为平台一方,他们根本不存在所谓的200多项检测及相关承诺,而且销售的车辆,也只是链接到其它电商平台的车辆。至于经销商,也完全不承认车辆存在任何质量问题。消费者还告诉南都记者,他所投诉的电商平台,自己选择了那款车型并形成订单后,联系他的却是另外一个电商平台的销售人员,领着自己去经销商处看车。也就是说,消费者选择了某大型电商平台购车,他面临的未必是在该电商平台形成交易。像这宗案例,一旦车辆出现问题,消费者需要维权及投诉,由于中间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电商平台与经销商,渠道混乱加大消费者投诉难度,到了报道出来后,连消费者登录选车的那个电商平台,也觉得这次出现的购车纠纷和自己无关,并大呼“冤枉”,表示消费者应该找另外一个网站投诉。

  耐人寻味的是,对于二手车电商平台提供的售前检测及质量保障承诺,不仅消费者存在种种疑问,就连经验丰富的经销商,也觉得里面“水很深”。

  广骏二手车城一名从业数十年的行家向南都记者透露,他也曾经在电商平台中招。据他介绍,他在本地一家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的电商平台拍下了一批车辆,该平台号称拥有足够的技术检测硬件实力,并有充足的评估师人才储备。出于信任,这名行家一口气拍下了十多辆二手车。后来才发现,其中一两辆车竟然是事故车,和平台上承诺的“经过多项严格检测,无事故”完全不符。

  对此,中国质检协会汽车专委会委员王旭东指出,众多二手车电商平台之所以频频爆发“空头支票”危机,是由于车辆检测无法执行到位。其中,有些是销售者担当检测认证的做法,他们的立场不客观,相当于运动员当裁判,结果可想而知。而且,出于利益考虑,有些平台检测人员,为了多拿提成,消极对待客观检测及反映真实车况。加上有的电商平台本身就不具备过硬的检测技术设备及相关标准参数作比对,通常只能靠评估师的经验判断,同样容易存在种种漏洞。

  记者梁罗喆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