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投圈亟待净化
对于创投圈出现的种种数据造假乱象,知名经济学者宋清辉直言,这是中国创业发展中难以避免的一个阶段。
“逐渐兴起的创业热潮带来的是行业上的激烈竞争,而为了争夺有限的投资资源,数据造假便应运而生。”
但即便如此,宋清辉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还是强调,不论是创业公司虚报融资额,还是O2O的“烧钱”模式,都难以为继,且不利于企业和行业的发展。
在中国是无风险的买卖
为什么造假之风会“侵袭”整个中国创投圈?在圈内人士看来,潜规则的形成,实际上与造假代价偏低有着必然联系。
从目前来看,我国对于初创企业在信息披露、产品设计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非诚信行为,并没有单独的监管法规和先例。也就是说,除了创业者本身对自我的道德约束外,造假行为需要付出的违规成本几乎为零。
在创业圈摸爬滚打过的张欢(化名)和朋友所开的创业公司就曾经对外公布过虚假的融资数字,同时也找人对自己公司开发的软件进行过“刷单”,这种行为在行业内不仅被“默许”,无人处罚,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也确实让公司因此获利。
“这种几乎为零的造假成本势必会助长企业造假的欲望。”张欢向法治周末记者直言,即使此前京东等“大户”被媒体曝出曾虚报融资额,似乎也没有影响到公司后续的发展。
此外,由于创业企业并非上市公司,本就不存在向公众披露信息的义务,这就导致外界对于创业公司真实信息的获取出现渠道断裂,这也是为什么窝窝团在临近上市之际才会被频繁曝出融资造假的问题。
在美国因严惩而不敢造假
与国内“造假之风”蔓延的情境不同,在美国的创投界,企业数据造假是极为罕见的。
“圈内人”张晨曾经和一些在美国创业的朋友聊过,“在美国,企业虚报融资额的情况基本不会发生”。
“之所以不会,是因为不敢。”张晨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一方面投资机构会严格把控企业的融资额度,决不允许企业去虚报融资额,因为一旦被发现,企业会因信誉问题而难以得到后续投资,丧失发展机会;此外如果后续投资者发现此前企业有虚报行为,也极有可能将其告上法庭。
美国对于数据造假的惩罚是极其严厉的,比较知名的就是2001年的安然公司造假丑闻。
美国安然事件及其影响
2001年,当时世界头号天然气交易商和美国最大的电力交易商,年收入达1000亿美元、两万多员工的安然公司,被投资者怀疑其盈利模式,从而引发调查,当年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认自1997年以来虚报盈利近6亿美元。
1个月后,安然破产,负有直接责任的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安达信也因此宣告破产。破产后,安然公司的多名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也分别获刑。
此事还促使美国政府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加强了公司治理、审计监管和证券市场方面的监管。此后创业公司的正式融资都要向监管部门递交融资材料以及相关法律文档,律师也会介入融资环节之中。
不仅如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规定,创业公司在公开场合提到融资,必须提前15天告知SEC,公布给投资者的信息也需要接受SEC的审核,如果没有遵守相关规定,也将会受到严厉处罚。
中国创投圈该“净化”了
“所以美国的创业公司,宁愿不公布企业具体融资数额,也绝不敢去虚报。”张晨希望,中国的创投界也能借鉴一些美国经验,将监管前置,在创业公司公开融资的环节就加强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加大企业数据造假的违法成本,“净化”中国创投圈。
“创业并不是融资比赛,只有诚信且真正具备创新和价值的创业公司才能走得长远。”宋清辉在建议创业者脚踏实地的同时,也希望对于创投圈的乱象,能尽快研究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来源: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