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指院:今年房企拿地积极性有望回升,去年成交量减价增
社1月5日讯,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300个城市共成交土地27907宗、同比减少28%,其中一线城市共推出土地833宗全年供求量虽不及上年,但楼面均价涨幅显著,宅地出让金达3438亿元创历史记录。
中指院认为,随着楼市渐趋回暖,房企资金压力缓解,2015年房企拿地积极性将有望回升,但由于整体市场进入调整周期,拿地态度会保持谨慎,低溢价成交地块继续成为主流,重点城市优质地块仍为争夺重点。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接受社采访时提醒,在市场没有完全复苏的情况下,房企高价拿地存在风险,盲目高价拿地会使得后续项目开发的资金补给能力欠缺,拖延项目开发节奏,同时也使得项目的竞争优势削弱。
**全国300城土地成交量回落近3成,楼面均价小幅上涨**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300个城市共成交土地27907宗,同比减少28%;成交面积104032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1%。其中,住宅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综合性用地)7941宗,同比减少35%,成交面积35377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6%;商办类用地5363宗,同比减少29%,成交土地面积15917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1%。
土地成交量减少的同时成交均价则出现上涨,300个城市全年成交楼面均价为1234元/平方米,同比上涨6%。其中住宅类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综合性用地)成交楼面均价为1834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3%;商办类用地成交楼面均价为1533元/平方米,同比上涨9%。
出让金方面,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23412亿元,同比减少27%。其中,住宅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综合性用地)出让金总额为16001亿元,同比减少27%;商办类用地出让金总额为5449亿元,同比减少30%。
**地市分化明显,专家提示高价拿地风险**
2014年全国城市之间土地市场分化明显,一线城市土地市场呈现“U”型走势,在经历年中的供需低迷后,得益于房贷新政及央行降息等利好在四季度率先复苏,并在岁末再次成为房企竞争的“主战场”。相较于一线城市的坚挺,二三线城市受楼市调整冲击较大,房企拿地热情趋冷,供求量同比降幅均超过上半年,出让金下降三成以上。
全国40个大中城市中,仅海口、青岛、郑州等9个城市高于2013年同期,一线城市中仅上海低于2013年,广州、深圳热点区域地块集中成交,出让金涨幅均在20%左右,北京出让金微涨5%;降幅前十城市中,北海、呼和浩特两城市延续上半年下跌趋势,同比降幅均超过70%,地市分化现象仍比较明显。
具体供应方面,2014年全国一线城市共推出土地833宗,推出土地面积3665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6%;成交方面,共成交土地772宗,成交土地面积3401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7%;楼面均价7705元/平方米,同比上涨41%;平均溢价率为25%,但比2013年同期下降7个百分点;土地出让金为5068亿元,同比减少3%。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分析,一线城市土地成交量减价增的态势使房企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房企碍于市场成交量低迷、库存积压矛盾严重的现实,可能会放缓拿地节奏,这是维系资金链安全的一个有效方式,也能规避土地市场价格持续上升带来的投资风险。但是另一方面,土地市场价格并没有下滑,在土地市场稀缺的情况下房企未来拿地成本依然会上升。对比来说,市场降温期的土地价格是有优势的,因此房企依然需要拿地,从而锁定土地成本。
严跃进指出,目前在一线城市拿地的主力还是一些资金雄厚、拿地策略比较稳健的房企。但在市场没有完全复苏的情况下,房企高价拿地存在两个风险点,第一是在一定的资金规模下,高价拿地会使得后续项目开发的资金补给能力欠缺。第二,高价拿地使得项目的竞争优势削弱。
**2015年地市持续分化,优质地块仍将引房企争夺**
2014年底土地市场再现“翘尾”,在多项政策调整之后一线城市首先爆发,房企在淡市中抢地,宅地出让金攀升至历史高位,地价再现结构性上涨,房地产市场分化继续加剧。
中指院认为,2015年不同地市仍将演绎“冰火两重天”:一线及热点二线城市优质地块将是房企必争之地,而部分城市或将继续趋冷,因为土地消化时间较长,潜在供应仍处高位且人口导入能力较弱。
中指院指出,与2013年同期大规模土地投资相比,2014年以来房企拿地节奏更显谨慎。随着楼市渐趋回暖,房企资金压力缓解,2015年拿地积极性将有望回升,但由于整体市场进入调整周期,拿地态度亦会保持谨慎,低溢价成交地块将继续成为主流,重点城市优质地块仍为争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