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理性看待银行员工待遇下降

来源:上海金融网 时间:2017-01-25 17:11:45

  年关将至,各行业能拿多少年终奖牵动人心。近日有报道称,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有员工年终奖只拿到1.5元,有些员工甚至没有年终奖。

  银行员工年终奖大幅缩水甚至被取消,其实是银行员工待遇普遍下降的一个缩影。放大了看,这是对当前经济金融运行形势的正常反映。俗话说,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而待遇高低却是银行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显然,在实体经济不振、银行利润下降、不良贷款双升、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形势下,银行经营已进入微利时代。自然地,银行员工待遇下降便成了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然而,社会各界及银行自身该如何看待年终奖减少乃至待遇下降问题,则需树立客观理性态度,尤须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正视问题,并积累加速经营转型的动力,银行才有走出经营低谷的动能。倘一味抱怨,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挫伤银行业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引起一种经营失败情绪,使银行错失转型机会,在未来经营竞争变得更糟糕,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

  当前,社会各界应消除一种幸灾乐祸心态,不宜对银行员工待遇下降做过度渲染,甚至夸大他们的悲观情绪。前些年,银行员工抱着“金饭碗”,成为“金字塔”顶端的行业佼佼者,令社会各界艳羡,也成了各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如今却落到与其他行业待遇不相上下的位置,不少员工因而纷纷跳槽,社会对此多少持有一种“你也有今天”的感慨。其实这不应该。从产业经济角度分析,世界上没有一种产业是长盛不衰的,有诞生、有发展、有繁荣,也就必然有衰败的一天,任何产业都有其自身生命周期率。在当前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普遍疲软的状态下,银行业很难独善其身。所以,社会各界应对银行员工待遇下降抱以同情和理解,为他们继续努力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而不是嘲笑和挖苦。

  当然,银行员工自身也应客观面对,消除无所作为心态,且各级管理机构不宜对银行员工漠不关心,甚至对员工的困难麻木不仁。前些年效益好的时期,银行流入很多人才,靠待遇留人。现在虽然待遇下降,但可以情感留人,多关心员工疾苦,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为之创造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都是必要的措施。同时,应加大经营转型步伐,开展各类业务创新,给员工以斗志鼓励,让员工看到新的希望,安心扎下根来,为银行业重振雄风贡献智慧和力量。此外,应鼓励员工“走出去”,多参加社会考察与学习活动,全面了解各行各业员工的待遇情况,进行横向对比,让员工切身感受到目前银行待遇虽有所下降,但不少任务完成好的员工待遇依然优厚;尤其与大量产能过剩行业和中小微实体经济员工相比,银行员工的日子相对要好过得多,且有些经营困难只是暂时,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让员工在心里摆正待遇位置,激发敬业爱岗意识,为银行事业后继有人蓄积能量。

  换一个角度,从深层金融意义上看,银行员工待遇下降也不全是坏事,虽然可能暂时对人才稳定带来一定影响,但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好事。一方面,它会导致全社会金融资源重新洗牌,并根据金融发展形势进行一次最效能化的金融资源配置。因为,银行员工待遇下降可能促使传统银行人才向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态流动;如此,可为新兴金融业态提供人才储备,加速新兴金融业态繁荣发展,为丰富我国金融业态、确保金融安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它会倒逼传统银行经营转型,让传统银行机构从传统金融业务中解脱出来,加大金融创新投入和研发力度,推出丰富的金融创新产品,既有利于降低全社会金融服务成本,让民众充分公平地分享银行转型推动普惠金融实现带来的实惠,也有利于提高整个金融业服务效率,实现金融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最终确保金融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治快递业“节日病” 需多方发力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