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从“口袋书”到“小屏幕”

来源:证券时网 时间:2017-01-09 16:09:07

  大城市拥堵,并非空间不足,而是空间浪费严重、规划无前瞻性和协同性,背后是利益阻扰。

  李宇嘉

  刚刚过去的2016年,房价涨得最猛的,并不是二线城市“四小龙”,而是三大都市圈内的三四线城市,比如北京边上的廊坊、上海边上的昆山、深圳边上的东莞和惠州。这些城市2016年的房价多数涨了近一倍。除了投资资金溢出外,需求向周边转移已成趋势。未来,不管是三四线城市“去库存”,还是特大城市疏解住房需求,都要与都市圈挂上钩,这被认为是楼市不再泡沫化的一个表征。

  城市化的“下半场”在都市圈,楼市的“下半场”也在都市圈。目前,北上广深及周边楼市成交量占全国的20%。参照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国比例超过70%的日本三大都市圈(东京、大阪、名古屋),未来我国四大都市圈(包括中部都市圈)楼市体量将至少占到60%。这就是缘何恒大要拿下廊坊发展(行情600149,买入),缘何长三角新一轮调控从昆山限购开始,缘何东莞和惠州成了地王“生力军”。

  规划和政策先行,大城市向周边疏导人口,土地供应和人口流动在空间上匹配,这在政策上已经明确。轨道交通连接正在打通“最后一公里”,北京6号线到燕郊,上海11号线到昆山,深圳6号、10号、14号线与东莞和惠州形成全方位对接。未来的场景就是这样的,住在卫星城,早晨开车或骑着单车到地铁口,忍受1-2个小时的舟车劳累,挤地铁到市中心去上班。

  东京的白领也如此,7个副都心的卫星城距离东京市区多在30公里以上,上班要花1个多小时,脸贴着玻璃的拥挤场面见怪不怪。日本人勤劳是出了名的,80年代描绘新干线的图画上,地铁上的白领们,个个手捧一本携带方便的“口袋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上争分夺秒地学习。2014年底,笔者去日本,新干线上的场景是,除了“口袋书”,还有人捧着“小屏幕”发邮件、编辑文档。

  日本最擅长“螺丝壳里做道场”,既然楼顶可以做足球场,地铁把写字楼串起来也不是问题。不管是轨交时间之准、换乘之无缝对接、地铁出口与写字楼电梯之近,日本都可做到极致、做到让你惊叹。多说一句,日本白领中午也不必排队叫外卖、等外卖,快递会将全职太太做好的美味午餐准时送达。因此,住在外围、工作在中心,并非是梦魇,好规划会解决一切问题。

  观念已深入北上广深的白领,想获得大城市较好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全国各地地道的小吃,就得忍受1-2个小时的上班时间,忍受拥堵。未来,外围居住、中心上班,将是我国大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的趋势。不必担忧时间浪费和劳累,首先,轨道交通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时代已来临,智能化和互联互通会消灭一切通勤上的“Bug”,而通勤的舒适性、人性化将越来越突出;其次,移动互联时代,业务联络、发邮件、汇报工作等,都可以在地铁上完成。

  在我国,住在外围、工作在中心的“都市圈化”,最大制约就是缺乏日本“螺丝壳里做道场”的精细规划。无论从家门口到地铁口,还是地铁间的换乘,抑或下地铁后到目的地,规划死角和“Bug”太多。比如,深圳轨交最大换乘站——车公庙,换乘时间长且不说,路线就像迷宫一样让人头晕。笔者一个朋友,近期从南山换租(房)到了龙华,目的是逃避车公庙换乘之苦。

  大城市拥堵,并非空间不足,而是空间浪费严重、规划无前瞻性和协同性,背后是利益阻扰,如拆迁成本高,前期规划先入为主,土地掌握在低效国企手中无法释放,政府不同部门间利益难协调等。导致的结果是,落地项目只能绕道而走,牺牲效率和时间。从来不缺规划恢弘的大手笔,我们需要的是精细化,领会此,地铁上“口袋书”和“小屏幕”也会多起来。

  (作者系深圳房地产研究专家)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从交易成本角度看网络经济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