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MPA的监管目的是什么?

来源:证券时网 时间:2016-10-20 10:31:36

  为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使之更有效地发挥逆周期调节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作用,央行今年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自我约束和自律管理。拨备覆盖率属于资产质量维度中的一个指标,分值只占总分的7%。

  值得注意的是,MPA更多是作为银行的自律管理指标,而非监管部门的奖惩依据。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曾撰文指出,MPA坚持以资本约束为核心,更多是要发挥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作用,自身建立起严格的资本约束机制。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考核结果不会对银行经营造成影响。一国有大行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货币当局通常会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若金融机构的监管考核不达标,则可通过差别准备金率、合意贷款规模、借贷便利工具等手段对金融机构施加压力。“不过,一个子项扣分并不会对机构造成显著影响”。

  张晓慧也表示,MPA有较强的弹性和柔性。对金融机构而言,评估结果分为ABC三档,每一档内部都有一定的空间,不太会出现因为某个阶段某项指标略微不足就跌入C档的情况。评估完成后,央行会与金融机构充分沟通评估结果,督促评估不佳的机构加强审慎经营,合理把握业务节奏。原则上央行不希望金融机构进入C档,但对于一些特殊因素也会予以充分考虑,并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和改进。(孙璐璐)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