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警惕房地产游戏把中国经济推入“炒钱”黑洞

来源:老虎财经 时间:2016-08-23 17:23:54

  一个2014年/2015年资产净值仅仅10亿/50亿的公司,为何能够花110亿的总价去拿地?同样的龙光地产(港股03380),港股市值才160亿港币,为何就敢以140亿人民币拍深圳地王?难道他们都信心爆棚吗?敢于借这么多钱玩房地产这个游戏,真的不怕?他们玩的不是房地产,而是一种叫“炒钱”的游戏!

  前几日上海新静安地王的消息甫一出炉,就有不少媒体议论纷纷,一个2014年/2015年资产净值仅仅10亿/50亿的公司,为何能够花110亿的总价去拿地,而且业界估算未来售价17.4万元/平方米才能保本。这种投资意欲何为呢?

  实际上不仅仅是融信,许多房地产公司都在玩这种狂飙突进的游戏。比如说上半年龙光地产,港股市值才160亿港币,就敢以140亿人民币拍深圳地王。这让人不得不问,难道他们都信心爆棚吗?敢于借这么多钱玩房地产这个游戏,真的不怕?

  我也思考了很久,才发现,也许我们的出发点就错了。人家玩的根本就不是房地产,而是一种叫做“炒钱”的游戏。

  什么叫做炒钱呢?这要从源头讲起。

  这些房地产公司,手上积攒了大把的现金,拿着目前银行唯一认可的抵押物——土地、楼盘,借贷的通道亦十分顺畅。他们肯定要想,这么多现金,该怎么办,怎么投资呢?

  我下面给大家两个图。图1: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VS百城住宅价格指数同比。

警惕中国经济跌入“炒钱”黑洞

  大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以前,在中国办企业(投资实业),利润大多数情况下总还是能超过房价涨幅。但是自2015年7月,股灾之后,投资实业的利润增速再也没有能够超过房价涨幅(一次也没有,图2为图1局部放大)。

别说房地产公司了,就是随便哪个企业,现在你让他去投资,还真不如直接去炒房。

  别说房地产公司了,就是随便哪个企业,现在你让他去投资,还真不如直接去炒房。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看图3。

警惕中国经济跌入“炒钱”黑洞

  图3清楚的表明了过去三十年,广义货币总量M2增速,上海核心地区房价、冬虫夏草、上海车牌、腾讯股票等几个不同类型的资产的价格复合增长率。图中选择的还是几个相对涨幅比较大的资产,但是就是这些资产(包括房地产、商品、优质公司股票等)的价格涨幅,也仅仅和货币增速保持一致的水平,更何况其他资产呢?

  也就是说,与其投资优质资产,不如直接投资钱,用钱生钱,才是跑得最快的手段。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各行各业中,总是钱生钱的企业(银行、金融机构)赚得最多。笔者统计了一下截至8月13日已公布中报的A股财务数据。已披露的上市公司营业利润总和3023亿元,其中银行占1223亿,房地产占260亿,非银金融320亿。房地产和金融业占全部利润总比例依然是60%。去年,前年,这个数据均在60-65%之间。

  借钱生钱的生意,占据了社会盈利的大头。银行和金融企业自然不必说了,房地产公司,本质上也是类金融。有很多房地产老板说,做开发,知道如何借钱就行了,真以为开发商是建房子的吗?建房子的那是承包队。

  金融业和房地产,归根到底都是借钱生钱。既然所有的投资都赶不上货币增长,那么,“炒钱”岂不是最赚的手段?

  然而,大家都去炒钱,谁还去实实在在创造社会财富呢?炒钱让货币在虚拟经济中空转,你看着浮盈很多,但是要兑现起来却很困难。即便要兑现,也只能通过股市等这些资本市场工具。反过来又使得金融市场对资产的定价持续扭曲,无法实现对资产的最优化配置(爱基,净值,资讯),对实体经济造成二次伤害。  

警惕中国经济跌入“炒钱”黑洞

  以上的现象已经不是潜在的威胁了。考虑到目前M1和M2的剪刀差(上图,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还在持续拉大,而房地产尤其是一线城市依然以高歌猛进的态势前进,这些存放在居民账上不断增加的现金(准货币),迟早会选择一条最容易赚钱的道路——等到他们按耐不住也开始进入虚拟经济,那画面太美我们就真的不敢看了。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地王”潮宜疏不宜堵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