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亮相的闪光灯下,华为依然在“不断否定自己”,不断清零。
华为最近很高调。任正非接受新华社记者团采访,不计其数的官媒加以报道。6月份的央视新闻联播连续两天专题报道深圳创新。其中不止一次提到“创新型”企业的标杆——华为公司。这种级别的宣传,已经是国内的最高配置了。多少企业梦寐以求啊!
然后民间自媒体迅速传播。从华为人的工资收入到薪酬福利,衣食住行,局内人局外人深挖加爆料。一时间沸沸扬扬甚嚣尘上热闹非凡。
华为已然不是那个公众视野中刻意保持低调的高科技公司了。任正非本人也不得不高调配合政府的宣传需要,甚至连他一贯的低调出行,不带助理不带保镖,一个人在上海机场(行情600009,买入)(600009,股吧)等出租车,也被高调转发,大有低调而不能的无奈。
华为,近两个月以来,突然高频率大密度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有人解释说,那是华为开始做终端产品了,比如手机等,并且手机成为去年的盈利增长点。一旦要直接面对消费者,那么,高调是应该的。比如消费者业务集团总裁大嘴余承东,他就总是很高调,不论与粉丝互动还是发表重要谈话,尤其在新手机上市前,他的出现和言论,总能让互联网上热闹一阵。
曾经,很长时间以来,低调是华为文化的重要核心。新员工从入职培训那一天起,“低调做事”就是被不停灌输的主流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渐渐地,这种低调文化不仅在员工中身体力行,也影响到华为家属群体。
大家颇有默契不打听工资、奖金、级别。理论上讲,除了你的主管和人事部门负责考核的人以外,同事之间并不清楚对方拿多少钱。领导单独谈话说了些啥,当事者也是自我消化不善分享的。
关于华为的低调,有很多的文章与事例。
华为从前的低调,是一种厚积的过程,从创办至今,29年过去了,厚积到了爆发的时候。聚焦客户、聚焦创新的企业发展定位,暗合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发展方向——“创新”、“发展高科技”、“智本时代”等提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在政府层面,华为承载着诸如“技术创新”的现实案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宣布,华为成为2015年度国际专利注册数量第一名,以3898项专利技术申请量蝉联专利技术条约第一。通过该系统申请的专利数量代表了申请组织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化程度。
华为公司分别在美国和中国向三星公司提起知识产权诉讼。在该诉讼中,华为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对华为进行赔偿。除了起诉三星,之前华为与苹果达成专利交叉授权,并向苹果收取一定比例的专利费。数据显示,2015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这意味着苹果公司需要向华为支付专利费用。
这两条,无疑有力反驳了华为在某些国人眼中山寨企业的定位。向苹果和爱立信收取专利费、起诉三星侵犯知识产权。华为和苹果三星这些国人更为熟知的智能手机大佬“较上劲”,令其向华为妥协,让多少国人为之扬眉吐气!无疑,此两项,又让华为给自己的高调亮相加上不少分数。
就这样,从政府到民间,华为承载了大国小民的诸多期冀。
华为的低调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神秘性,也由此给外界带来一些误解。比如很多人认为华为不过就是利用人海战术和“血汗压榨”发展起来的山寨企业,如集中于深圳华强(行情000062,买入)(000062,股吧)北的那些企业一样。这种对华为的看法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对华为的印象上。随着华为国际化进程,公司高层开始意识到打造品牌的重要性。特别对于海外市场的拓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两千年初,华为开始为进军海外高调造势。其中一项重要方式,参加大型通讯展会。每年频频亮相几十次。在今年的巴塞罗那通讯展,华为六千平米的展会面积,让其它参展品牌黯然失色。这是华为在业界的一次自信展示。这次展会的精彩亮相,足够高调了吧。只不过除了专业的财经、通讯、科技等媒体,国内的普通媒体对这样的信息报道不足,普通民众就更加不会了解华为原来在海外“如此大手笔”。
高调亮相的闪光灯下,华为依然在“不断否定自己”,不断清零。始终保持创业的战战兢兢和低调,也许,这就是华为能够创造中国经济史上的奇迹的原因吧。
(作者系深圳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