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地王”成为土地市场关键词。成交价、成交额、溢价率从一开始的一月一刷新,到后来一周一刷新,从一周一刷新到一天一刷新,最后甚至一天内几次打破刚出炉的纪录。行业资产泡沫显现,专家提醒,这里面酝酿着巨大的市场风险。(8月4日《经济参考报》)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的房价就像充气的气球一样,在不断高升中逐渐远离了百姓的安居梦。再加上今年以来一二线城市的“地王”频出、地价普遍飙升,肯定会使普通民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越来越难以实现。因为这些地价泡沫最后都会转嫁到房价上,从而坑了买房人。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300个城市楼面均价及溢价率持续上涨,土地出让金总额为10818亿元,同比增加34%。其中,全国50大城市土地出让金高达9655.9亿元,同比上涨38.5%,占全国成交额比重超过90%。这么高的涨幅,不能不令人为中国房地产业的前景捏着一把汗。可以说,地价泡沫的显现,是房地产市场不健康的征兆,绝非房地产业之幸。
不难看出,本轮地价的疯狂上涨,其主要根源一方面在于开发商看涨的预期丝毫没有改变,利用大量资金拍得土地,然后坐等地价攀升,牟取暴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难辞其咎——主要表现为调控相当低调。因为这些地方政府被房地产“绑架”了: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行业拉动的经济效益,是这些城市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因此,当地的许多住房、土地政策,甚至保障房项目建设,都需要和当地几个实力较强的房地产开发商“通通气”,否则,地方政府的“政绩”也会受影响。
更应反思的是,本来,明明有《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等叫停囤地行为的法规、规定以及“国四条”、“国十一条”、限购、限贷等一系列调控政策摆在那里,可是这些法规、规定和调控措施为何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竟然让炒地的开发商毫发无损,坐享土地升值带来的红利?若照此下去,房价还会涨成什么样子?到底还要催生多少“房奴”?
毋庸讳言,如何抑制资产泡沫,实现百姓“住有所居”的目标,值得政府官员们深思。也就是说,在目前楼市调控所处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理应态度更加坚定些,立场更加鲜明些,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制定的房地产新政落到实处,以求保民生,安民心,促和谐。如果老是思想不统一,步调不一致,那么,楼市调控恐怕还会陷入更艰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