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网友报料,河南商丘市为治理大气污染,将市区和县城的大多数中小饭店强制关闭,不少企业也被要求停产,给当地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7月30日凌晨,商丘市回应称,将对原不达标餐饮饭店油烟治理进行集中验收,该市梁园区亦废止要求企业关停的通知。
治理大气污染是好事,也是地方政府职责所在,但因治污就强行关闭全城饭店,则就明显有些过度。这不是治污,乃是给民众添乱。此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不仅难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反而会惹来不少非议,遭到舆论的强烈批责,恐怕也是地方政府始料未及的结果,最终只能被迫废止关停通知,回到依法治理大气污染的正轨。
商丘市在治理大气污染上面,之所以搞这么大动静,主因是来自于上面的压力,不仅主要负责人被环保部约谈,又被《中国环境报》点名批评大气污染防治不力,环保压力传导不到位,问责机制普遍缺位。在层层压力之下,商丘市刮起了大气污染治理风暴,所有机关单位都被动员起来,分配任务上街督查,有213名干部因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力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由此可见,商丘市治理大气污染的干劲十足,领导干部的担子也很重,但这些来源于上面施压,并非出于本意。而在强大的政绩考核、问责机制压力下,部分领导难免会出现心态失衡、动作变形,为了完成任务而不顾一切,搞出个全城关停也不奇怪。事实上,商丘市这一恶招并非孤例,此前其它地方也曾闹出过类似的幺蛾子,都是为了完成任务、业绩达标、创卫等而不顾民生,动辄大量关停店铺,名为利民实则是扰民。
大气污染确实需要治理,但要依法而行。如果饭店餐馆油烟排放没有达标,那就依法要求其整改,逾期不改者给予相应的处罚,甚至停业整顿都行。但是,这一切都应在法律的界限内,地方政府不能超越法律,随意挥舞行政大棒,搞运动式治污,强制关停大量饭店。这样做本身就是对法律的破坏,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面后果,不仅败坏地方政府形象,还被民众调侃“吃不上饭”,实则得不偿失。
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指望毕功于一役,地方政府应该改变GDP挂帅的思维,不仅要搞经济发展,更要重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相悖,但要想将其协调好,不将好事变坏事,却非常考验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经济发展是让老百姓(行情603883,买入)有饭吃、有钱赚,环境保护则是让老百姓过得更好,不用担心环境污染危及家园和健康安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地方政府切勿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