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把积淀了9年的400万借款数据和40万风险名单等数据给宜信旗下的致诚信用,为行业所用,而致诚信用并不需要数据回馈。
此类征信数据共享的行为不仅可以防止多头借贷和欺诈的危险,也为中国征信的发展推进了一步。
随着金融的高速发展,征信体系的建设显得更加迫切,尤其是到了2020年以后,国家的政府管理、经济运行等各方面都是基于信用。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杨子强所言,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既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也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
美国征信行业的兴起源于消费的盛行,经历了快速发展期、法律完善期、并购整合期以及成熟拓展期四大发展阶段,逐步壮大并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征信体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征信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据悉,我国的传统征信模式主要是通过建立中央数据库系统和会员制的模式共享数据。会员单位一方面需要贡献数据,另一方面,只有会员才可以通过中央数据库查询从而获取信用信息。
这一模式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就是征信数据的分享问题。征信数据往往涉及平台的隐私及利益,数据供方很难做到主动、全面地提供数据。
宜信CEO唐宁就坦承,致诚信用把宜信的资料分享给大家,用户可以查知相关客户在宜信的借贷情况。这对宜信有一定的利益威胁,因为所有的P2P公司,都会借此知道这个人在宜信的借贷情况。
征信的不畅,其根本原因在于各互联网金融机构信息封闭,不开放、不共享、评估标准、评估模型、风险模型也不规范,征信数据无法共享进行分析。有业内人士就认为,数据是各家企业的核心资产,做征信的机构之间存在竞争,想要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可行性不高。
如何改变目前互联网金融征信所面临的瓶颈?中诚信创始人毛振华的观点是,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征信业态,需要解决数据的收集和隐私授权、互相合作、销售等问题,需要厘清央行定位、银行数据授权和开放、央行和征信公司关系问题。
国家正在大力完善征信体系的建设。2015年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分别提出要求首批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和推动安全便捷移动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7月,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互联网金融的合法地位,使互联网金融真正成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举标志着我国互联网金融将告别“缺门槛、缺规则、缺监管”的真空状态,告别“野蛮”生长并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监管迈出了关键一步。
据悉,企业征信方面,截至2015年7月末,各分支行已完成备案的机构有84家;个人征信机构正在逐步培育。芝麻信用“牵手”北京银行(行情601169,咨询),开了商业银行应用互联网征信的先河,双方将开展信用信息查询和应用、产品研发、商业活动等多方面合作;致诚征信对外宣布其最新发布的一款小额信贷风控产品——“致诚阿福”正式进入试运营阶段,该产品是专门为P2P机构、小额信贷机构和银行信贷部门设计,将致诚信用评分、个人借款数据、个人风险名单数据三合一而成。
但也应注意到,目前,中国的征信行业处于创新早期,有多种机构存在。每家机构进行各自的探索,各自去找到比较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逐渐形成一个多元的、包容的、创新的、百花齐放的行业格局。唐宁就建议,每家机构可以选一个相对自己更为熟悉、有更多的资源的领域,坚持努力并且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能够有差异化进行竞争。
据悉,目前,美国征信市场的特点可以用12字概括:专业分工、边界清晰、各司其职。整个征信体系分为机构征信和个人征信,其中机构征信又分为资本市场信用和普通企业信用。资本市场信用机构有标普、穆迪、惠誉等,普通企业信用机构包括邓白氏等。而个人征信体系中,征信机构包括亿百利、爱克非、全联等。此外,美国征信体系中还有400多家区域性或专业性征信机构依附于上述7家机构,或向其提供数据。美国征信市场的总体规模达到600亿元,远远超过中国目前约20亿元的市场规模。
对于中国征信体系的建设,业内人士建议,围绕大数据建立征信体系标准,保障企业商业机密、用户因素、国家信息安全,提供相应法律制度,保障大数据在对数据使用过程中的权益。增强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应用范围,提升创新度,不仅仅局限于增值服务、信用报告等。创建大数据共享联盟体系,统一标准,使孤立在各机构、公司和互联网的数据按照一定规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