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总局网监司抽样不科学、“行政指导”点子不准;淘宝对监管有意见,不应意气用事。站在公众立场,这场“撕破脸”的“掐架”本不该出现,借此规范网络交易环境、遏制假冒伪劣产品,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结果。
这几天,国家工商总局与国内最大电商平台淘宝“互掐”,可谓万众瞩目。这可不是一场赚眼球的口水仗,而是涉及行业监管、打击假货以及电商发展等严肃话题。一个明显后果就是,受这场争论影响,1月28日阿里巴巴股价下跌4.36%,市值蒸发110亿美元。因此,这次“掐架”的走向及其可能结局,颇值得分析讨论。
只不过,回想这场争论的来龙去脉,却形同儿戏。可以说,这原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争论,只是由于双方多有错失,加上存在意气用事等问题,导致目前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
这场争论的直接原因是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其中淘宝网样本数量分布最多,但正品率最低(采样51个,正品率仅为37.25%)。不少分析指出,这项检测报告存在抽样不科学等问题,难免给人感觉是专门针对淘宝的。但淘宝的回应也是异乎寻常,先是通过公开信形式直指国家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司刘红亮司长“吹黑哨”,进而在工商总局发布《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后,决定向工商总局正式投诉网监司司长“情绪执法”。
实际上,争论的导火索在于《白皮书》披露的于去年7月份工商总局网监司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的一场“行政指导”。《白皮书》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即监管部门要求阿里巴巴集团“守住底线,克服傲慢情绪”。这种表述同样异乎寻常,令人对这次“行政指导”会议上发生了什么大感好奇。可想而知,这次会谈气氛未必十分融洽。而近日淘宝方面批评工商总局网监司负责人“情绪执法”,更像是对去年这次会谈的一个“迟来的回复”。
《白皮书》还公开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为了不影响阿里系上市前的工作进展,该座谈会以内部封闭的形式进行”。由此可见,当时监管部门对阿里巴巴进行“行政指导”,势必引起阿里方面高度紧张。而相关部门近日才公布这一信息,更是引起不少争议。争议焦点包括:这种做法是否对消费者负责任、阿里巴巴对此是否知情、是否按照相关原则如实进行披露,等等。在有的人看来,相关部门当时未公布真相是对消费者不负责,如今把这些内幕抖出来,又是对阿里巴巴“落井下石”。
据查,工商总局网监司是近年才设立的部门,应是由市场规范管理司分出来的一个部门,各地网监司也是其后才陆续到位。例如,《白皮书》中浙江省工商局提到,其网络交易监管职能刚刚作出调整,由原省局市场处负责网络市场监管工作。由此可见,工商总局网监司的这次“行政指导”,或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意味。这样一来,网监司要求阿里“克服傲慢情绪”,而阿里批评网监司“情绪执法”,也就有了更加细节化的想象空间。
回到争论本身,一方面,工商总局网监司对市场主体进行抽样检测,进行“行政指导”,这属于正常履行职责范畴,但抽样不科学、“行政指导”点子不准,却也是事实;另一方面,淘宝对监管有意见,原本可通过申诉渠道反馈,而不应意气用事。毕竟,阿里巴巴再大,也要依法经营,淘宝上有没有假货,更是众所周知。站在公众立场,这场“掐架”本不该出现这种“撕破脸”的局面,借此规范网络交易环境、遏制假冒伪劣产品,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结果。
客观而言,淘宝对国内网络交易发展以及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功莫大焉,其创设的“评价体系”、支付宝平台,在当年是让许多消费者敢于试水网上购物的信心保障。何况,假货问题并非淘宝才有,而是一个普遍性、制度性问题。但要看到,假冒伪劣产品横行无忌,已成为制约国内网络交易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监管部门和电商共同面临的困境。因此,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商平台,都应当携手合作,在监管机制、交易规范上有所创新。双方若只是停留于互相指责、意气之争,这不仅是行业之不幸,也将使国内电商发展遭遇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