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中钢“国企病” 坐以待毙不如主动求医

来源:搜狐 时间:2014-10-14 13:21:43

  央企中钢集团近期成了财经媒体的头条。但对其来说,被媒体聚焦并不是荣誉,而是其病体的展示。中钢陷入危机,并不出人意料。但是,与民营的钢铁企业相比,其面临的困境却有其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它典型的“国企病”。

  中钢集团近年来频频换帅,每一个董事长上任,都雄心勃勃地要把企业搞上去,但是却总是会遭遇到种种无形的阻力,公司高层、中层的新人员与老人员基于各自的既得利益而产生摩擦,导致企业内部内耗不断。

  这种难以根治的内耗正是“国企病”的一个典型症候,由于公司管理人员是由国资委系统委派,企业架构不是像民企那样以资本为纽带,而是以行政权力为号召力。在行政化的框架之下进行的企业管理,必然充满混乱。

  国企之所以会患上这种“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董事会是由政府权力一手布控的。当然,简单地说,政府安排董事会,是因为其拥有这个企业的股权,从法理上来说站得住脚。但是,政府的权力是对社会的行政管理,对经济事务的管理只限于维护公正公平的市场交易秩序,如果直接投身于经济利益的攫取,反而容易造成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解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目前正在展开的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才明确政府的职能只是管国资而不是直接管国企。当这个目标达到以后,类似中钢集团这样的企业内耗,就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

  中钢集团的“国企病”还表现在它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即使为此背上沉重债务,也用不着像民营企业那样为还债而焦头烂额。公开信息显示,多家国有大银行向中钢集团输送的信贷都在几十亿元,有的甚至接近百亿元,如果这些银行面对的是一家民营钢铁企业,很难设想它们会向这样一家严重亏损的企业如此慷慨地放贷。中钢集团所具有的央企身份,使它有足够的能量取得银行的授信,甚至可以将银行拖入险境。由此可见,这种“国企病”的危害,决不仅仅涉及国企自身,而是可以辐射到相关行业。

  在持续亏损压力之下的中钢集团,仍然将希望寄托在银行继续向其提供信贷上。但是,对于中钢集团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按市场化原则进行切实改革。今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央企“四项改革”试点名单,中钢集团尽管不在试点企业之列,但改革不能只是靠上边来推动,企业自身的主动作为更重要。中钢集团应该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以改革来医治自己患上的“国企病”。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作者: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