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央行资产负债掣肘货币调控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时间:2010-05-18 17:30:35

从日本银行1998-2009.4的11年负债结构数据中可以看到:第一,在这10多年历史中,“货币发行”始终是日本银行总负债的主要来源,它的比重在1998年为61.23%,2008年到66.37%。因此,可以判定,就总负债而言,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主要依靠的是调节货币发行数量(这与美联储相似)。第二,“现金存款”是日本银行总负债的重要来源,它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4.80%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12.38%;但增长最快的应属“其他存款”,1998-2008的11年间增长了191倍,它在总负债中比重从微乎其微的0.067%上升到举足轻重的9.63%。另一方面,2001年4月以后,日本银行开始利用“回购协议”获得负债资金以抵补“已出售票据”的减少,“回购协议”的数额也呈逐年减少走势,转而替代是“货币发行”增加。这反映了日本银行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中获得债务性资金的主要机制,已经从借用证券机制转向了利用存款机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得到增强,货币政策操作机制的趋于成熟。第三,在这11年中“准备金”的数额变化不大,因此,在这11年的货币政策调控中,日本银行较少运用准备金机制来调整债务性资金数量。

从欧洲央行1998-2009.4的11年负债结构数据中可以看到:第一,与美日相近,“流通中的货币”是欧洲央行债务性资金的主要来源,它占总负债的比重1998年为49.01%,2008年降低到36.74%。这反映欧洲央行主要通过货币发行来调整总负债数量。第二,“欧元区信贷机构存款”是欧洲央行负债的重要来源,1998-2008的11年间持续增加,它在总负债中的比重从12.52%上升到23.71%。2008年8月“欧元区信贷机构存款”为2043亿欧元,但在9月份美国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它在12月份猛然增加到了4923亿欧元。这反映了面对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体系惜贷的倾向和步入流动性陷阱的选择。但到2009年4月,这一数字从高位快速下降,表明了欧元区商业银行体系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逐步减缓,信贷机构将更多资金用于放贷(而不是存入央行)。第三,欧洲央行并非主权国家的央行,但在欧洲央行的负债中却有着对欧元区政府的债务,虽然在1998-2007的10年间,这一负债数额逐年有所减少,但在次贷危机尤其是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从2008年1月起,它就急速增大。第四,“对非欧元区居民的欧元负债”(以及“对非居民的外币债务”)是欧洲央行具有特色的科目。按理说,各国央行的负债资金来源于本国居民,但欧洲央行的一部分负债资金却来自于非居民。“对非欧元区居民的欧元负债”不仅有着逐年增大的趋势,而且在2008年9月以后的金融危机中突然扩大(2008年8月为801亿欧元,10月达到3034亿欧元)。这意味着,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受到了这些非居民的约束。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在负债结构方面,我国央行与美、日、欧等央行有着两个主要差别:其一,“货币发行”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过低(且有着进一步降低的趋势)。从理论上说,货币发行是央行的专有权,也是央行资金的主体来源。就央行的总负债而言,货币政策各项工具(如货币发行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贷款和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最终都将落实到货币发行量的调整。“货币发行”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过低,意味着央行在落实货币政策过程中,可自主选择的余地相当有限,由此,货币政策的实施结果可能时常偏离于货币政策意图。为了弥补货币发行量较少的缺陷,央行选择了大幅增加“金融性公司存款”和“发行债券”的替代方案,这虽然解决了负债资金的数量困难,但也引致两方面问题的发生:一是通过这些科目所获得的债务资金,不仅需要支付较高的利息(央行每年应支付的利息在2000亿元以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行政机制,这既不利于推进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体系的完善,也不利于切断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行政纽带,保障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其二,央行的总负债增长率和总负债规模明显大于美、日、欧。这种总负债规模扩大和高增长率主要不是建立在货币发行基础上的,而是运用金融手段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央行贯彻实施的,与其说是货币政策,不如说是金融政策,即通过与存贷款金融机构之间的账户资金转换来增大负债资金(从而可操作资金)的数量。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汇率折算,中国的经济规模明显小于美国,但央行的总负债却明显大于美联储。2008年央行的总负债大致为30321.5亿美元,但同期美联储的总负债仅为22495亿美元;同时,在总负债数额与GDP数额的对比中,央行位居高位,2008年为68.88%,而美联储仅为15.84%。可以看出,央行资金来源的窘迫状况和可继续扩展的有限程度。

“货币发行”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过低,意味着央行在落实货币政策过程中,可自主选择的余地相当有限,由此,货币政策的实施结果可能时常偏离于货币政策意图。为了弥补货币发行量较少的缺陷,央行选择了大幅增加“金融性公司存款”和“发行债券”的替代方案,这引致两方面问题的发生:一是通过这些科目所获得的债务资金,不仅需要支付较高的利息,也不利于保障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其二,央行的总负债增长率和总负债规模明显大于美、日、欧。

作者:  责任编辑: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