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资产负债表反映着央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配置,它既是实施货币政策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因此,分析资产负债表的科目设置、结构变化、规模调整和资产负债走势,有利于探究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取向、能力、举措和动向。从相关国家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对比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目前的货币政策调控能力较弱,措施较少,效果也常常不能如意。
资金来源窘迫扩展程度有限
央行负债数额和负债结构的变化是反映央行货币政策取向和调控结果的一个主要方面。例如,在实行从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央行负债中的“货币发行”将加大、“存贷款金融机构的存款”将减少;反之,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央行负债中的“货币发行”将减少、“存贷款金融机构的存款”将增加。因此,分析央行的负债状况变化,有利于分析货币政策的走势和央行的调控能力高低。
从央行1999-2008的10年间负债结构数据中可以看到:第一,在这10年间,央行的总负债从39171.6亿元增加到了207095.99亿元,增长了428.69%。其中,“储备货币”从33629亿元增加到129222.33亿元,增长了284.36%,但引致“储备货币”快速增长的主要成因不是“货币发行”。“货币发行”的数额从1999年的15069.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7115.76亿元,增长了146.29%;但它在“储备货币”中的比重却从1999年的44.82%降低到2008年的28.72%,与此对应,它在“总负债”中的比重也从1999年的38.47%降低到17.92%。“储备货币”快速增长的主要成因是“金融性公司存款”,它从1999年的14728.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92106.57亿元,增长了525.36%,由此可以判定,这10年间,央行主要不是通过“货币发行”来调整债务性资金和贯彻货币政策意图,而是通过“金融性公司存款”从金融运行中获得资金——“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减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紧松。
第二,在央行的总负债中“发行债券”和“政府存款”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发行债券”从1999年的118.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5779.83亿元(增长了384倍),“政府存款”从1999年的1785.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6963.84亿元(增长了8.5倍),它们的增长率都远远超过了“货币发行”和“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长率,由此,一方面成为央行负债资金的重要来源(从而成为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降低了“储备货币”在央行总负债中的比重(1999年为85.83%,2008年降低到62.40%)。由于债券发行中市场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央行难以掌控政府存款的数额,所以,这些资金在总负债中的比重上升,意味着央行掌控资金能力有所弱化。“自有资金”在1999年以后连续3年减少并在2002年以后持续不变的态势也反映了这种掌控资金能力弱化的态势。
第三,“其他负债”从对央行总负债的减项(即负数)转为在总负债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所占比重达到8.77%。这意味着,在金融性公司存款和发行债券之外,央行对其他负债的资金来源依赖程度提高了,它将影响货币政策的选择。
从美联储从1952-2008的57年负债结构数据中可以看到:第一,“支票存款与现金”占总负债比重最高。在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50年多时间内,“支票存款与现金”项下“流通中的现金”(即“货币发行”)始终独占鳌头,1952年为90.97%,2008年6月为99.28%。“流通中的现金”占总负债的比重,1952年为52.17%,2008年6月为83.89%。这表明,在金融危机之前的50多年中,就负债方而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控主要依靠的是货币发行机制。另一方面,“支票存款与现金”项下“联邦政府”提供的资金,在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始终不大且比重持续降低(1952年为5.69%,2008年6月底为0.67%),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科目的资金突发性增大,它在“支票存款与现金”中的比重也急速提高到16.26%。这反映了在抵御金融危机过程中联邦政府对美联储的支持力度。第二,“存款机构准备金”的数额,在2007年12月底之前虽有增减但总体变化不大,它在美联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1952年为37.67%,2007年底为2.23%;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了明显提高,2008年底突升到38.23%。这一方面反映了在2007年底之前,美国商业银行体系中并不存在资金过剩。另一方面,反映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大量商业银行惜贷并将“过剩”资金转存于美联储的现实。第三,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联储的负债结构虽然每年有所变化,但它主要由“流通中的现金”增加所引致,其他科目变动不大,所以,尽管在50多年中美国经济经历了一系列巨大调整,但美联储的负债结构总体上保持了稳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