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人学院>非常MBA>

评论:学习重要还是经营人脉重要?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3-09 10:31:24

  有一次在北大讲座,遇到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你说学习重要,还是经营人脉重要?”看着他一脸大杂烩的表情,我先拿出本子记下了这个问题,然后告诉他说,这是个比较大的话题,我会仔细写篇文章放在网上的,然后给了他我的博客地址。而后又补了一句,“相信我,所谓的人脉就算重要,也根本没他们说的那么重要”。你愿意与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让我们细说从头。先动脑思考一下,你愿意与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 

  从幼儿园开始,每个人就都已经有一些选择朋友的原则——尽管并不自知。事实上,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依附关系。

  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实:幼儿园里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当作朋友。那么,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么?答案并非肯定。如果你像我一样有机会、也恰好愿意多花一点心思与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谈的话,你也很快就会发现,在他心目中,与所有成年人一样,朋友被划分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们姑且把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强”。

  当时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强告诉我谁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终,他告诉我,真正的朋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男孩,另外一个是女孩。那我就问他,“为什么你认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小强一秒钟都没犹豫,告诉我说,“他从来都不抢我的玩具,他跟我换。”我又问他,“那,为什么你认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

  这次小强犹豫了好一阵子,在确定我会给他保密之后,磕磕巴巴地说,“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给她……”我笑。过一会儿又问他,“她觉得你好看么?小强愣了一下,满眼的无辜,“不知道……”我又问,“那她现在手里的玩具是谁的?”小强突然显得很紧张,“不是我的。”我决定不去问那小女孩什么问题了。

  基于种种原因,生活中总是只有少数人是大多数人想要结交的朋友。但是同样基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些少数的人是如何理解他们大多数人的行为的。刚才小强说他那个“真正的朋友”从来都不“抢”他的玩具,而是“换”。注意这两个词。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所谓的“心计”。确实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至少比另外一些人更深,他们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就算想得出来也做不到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最普遍的情况。

  一、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

  小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所拥有的玩具数量,使得他从概率角度出发很难遇到“公平交换”,因为绝大多数孩子没有多少玩具,甚至干脆没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实际上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与他进行“公平交换”。

  对他来讲,不公平的交换,等同于“抢”,没有人喜欢“被抢”。而与他“换”的那个男孩,让小强感受到公平。小强也有自己想要的但是却不拥有的,所以,他也去“换”而不会去“抢”,因为他自己就不喜欢“被抢”——把最新的玩具都给那女孩先玩……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

  这样的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换,以便实现“公平”。电影《教父》里,棺材铺的老板亚美利哥·勃纳瑟拉决心找教父考利昂替他出气并为自己的女儿讨回公道的时候,亚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许多年后,教父考利昂终于在一个深夜敲开了亚美利哥的门……

  所以可以想象,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

  事实上,生活里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哪怕在校园里,“交换”本质没有体现的那么明显,但是,同样性质的行为并不鲜见。比如,某系公认的才子,会与另外一个系里公认的另外一个才子会“机缘巧合”地邂逅而后成为“死党”。

  俗话常说,“英雄所见略同”,可能就是他们一见如故的原因,所以,他们之间的谈话以及任何其他活动往往都会让他们觉得相互非常“投机”。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当15岁的沈南鹏和同岁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识时,这两个懵懂少年不会意识到17年后他俩会联手创造一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奇迹。在1982年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上,这两个数学“神童”同时获奖。

  不是因为他们两个要好,才各自变得优秀。而是因为他们各自都很优秀,才可能非常要好,而后命运的碰撞产生绚丽的火花。

  而反过来,这些被公认为优秀的人,事实上往往并不“低调”,也并不“平易近人”。这并不是他们故意的。他们无意去惹恼身边那些在他们看来“平庸”的人,只不过无形中他们有这样的体会——“与这些人交流,沟通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天,这些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保护自己,因为有些误解根本没机会解释。于是,他们开始“谦虚”,他们学会“低调”,他们显得“平易近人”。

  好多年前,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当别人求助于我的时候,我内心往往非常抵触,却又怕别人说我是所谓的“不够意思的人”,于是硬着头皮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有一次特别受伤的时候,突然一闪念,想明白,原来这种尴尬本质上并不是来自于我没有“乐于助人”的品性,而是来自于我自己的精力并不足够旺盛,没有旺盛到处理自己的事情绰绰有余的同时,还有大把的时间精力用来帮别人做事。

  事实上,我自己根本己经是正在过河的泥菩萨。后来,我开始怀疑,雷锋的领导是否太白痴,因为他没有给自己的下属分配足够的工作——这是那天晚上与我来讲非常惊喜的一件事儿,因为我发现我正在独立思考。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从我重新思考雷锋的领导那天开始,我挣扎着去学习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说起来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过去竟然没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

  1)承认自己能力有限;

  2)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

  3)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二、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所以说,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并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说,“事多故人离”,是非常准确的观察。

  而那些不优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这样貌似简单的道理,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状况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进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换”都变成“不公平交换”,最终更可能使交换落空——因为谁都不喜欢“不公平交换”;每次交换的落空,都进一步造成自己的损失,使得自己拥有的资源不是数量减少,就是质量下降,进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沦为“索取者”——恶性循环,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还有些人,过分急于建立所谓的人脉,并全然不顾自己的情况究竟如何。对于这样的人,人们常用一些专门的词来描述他们,“诌媚”、“巴结”、“欺下媚上”、甚至“结党营私”等等。这样的人,往往也不是他们故意非要如此的。他们只是朦胧地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过于渺小,所以,才希望能够借助其他的力量。而一个人越是渺小,越是衬得他的欲望无比强烈。

  这样的人特征非常明显。其中一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有意无意地用亲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物,无论他们与“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在中文语境里,他们就会只说名字不说姓氏:李开复不叫“李开复”,在他们嘴里是“开复”;李彦宏不叫“李彦宏”在他们嘴里是“彦宏”,沈南鹏不叫“沈南鹏”,在他们嘴里就是“南鹏”;最近我听到更恐怖、更另人毛发惊立的是,“小俞”(俞敏洪),“小邓”(邓峰),“大想”(理想)……

  整体上来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的话,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瞬间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尤其在这些资源的获得更多地依赖出身和运气的现实世界里。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才华也好学识也罢,是可以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

  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六个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至少五年,长则二十年”。

  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又发现另外一个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可能想明白或预想到的事情(当然我现在也依然智商平平,只是多了些智慧):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问题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如果,终于有一天,你己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将来自完全不同的层面,来自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过去一无是处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乐于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讨厌善意的帮助,更何况你是被找来提供帮助的呢。

  甚至,你会获得意外的帮助。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很多另外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帮助。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帮助往往确实是“无私”的。正如没有哪个医生做到救死扶伤之后仅仅因为酬劳太少而恼羞成怒的一样,那些品质优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图报”。

  因为对他们来讲,能够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己经比什么都重要,并且可以令他们身心愉悦。然而真正有趣的现象是,被帮助的你也正因为并非寻常之辈,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最终皆大欢喜,只因为“沟通成本几近于零”,同时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对无穷放大”。良性循环。

  三、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的话。事实上,我总觉得于人脉导致成功的传说其实非常虚幻,只不过是不明真相的人只好臆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我并不是说,从此就不用关心自己身边的任何人了,或者说从此就无需与任何人打交道了。善于与人交往也是一种需要学习,并且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实践的技能。我只是提醒你,别高估自己,误以为自己有那么多足够的时间可以妥善地处理好你与你身边所有人的关系。

  浏览一下你的手机通讯簿里的名字吧,有多少己经很久没有联系过了?这么多年,我只见过两三个人回答我说,“最长时间没联系的,也不超过两个星期。”其中一个还是特别固执而特殊的人,他的手机通讯簿里,总计才有22个名字。

  毕淑敏一次曾提到她自己的一件事:……我学心理学课程一事,纯属偶然。朋友XX摔断了腰椎骨,打了石膏裤,瘫躺床上三月。我在自家墙上的挂历上写了一行字:”每周给XX打个电话。”我当医生出身,知道卧床不起的病人非常寂寞,希望能躺着聊聊天。后来我就按照挂历上的提示,每周都给这个人打电话,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尽管我很忙,还是会多磨成一点时间,让她开心。后来有一次,她随口说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孟平到北师大带学生……我问,我能跟她学习么?朋友说,那可不知道。后来感谢那位朋友说,我能学心理学,多亏你摔断了腰。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当你把时间花费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终的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终,“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己。  这实在是一个大到写两本书都可以的话题。以下是我的几个简单的,但实践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建议:  1、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  2、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  3、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4、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5、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  6、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7、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一个营销人的成就,往往在于他个人能力的高低与人脉的宽窄;想提高个人能力,就一定要学习,与精英人群在一起。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讲30岁悟到的一些事,其中有一条是:

  6人以上为无效聚会,没必要的应酬能省则省。

  但凡进入社会有个一两年,被几篇文章“篡改”三观这种事,基本是很难发生了。更多时候我们不过是在寻找认同感。

  “6人以上为无效聚会”这句话一下子就让我找到了认同感。

  我一直不太喜欢参加各种聚会。

  1、多参加聚会≠人脉广

  尤其只是“没事聚一聚”“有时间聚一聚”的那种聚会。

  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新认识的朋友……组织者很难拒绝参加者带人来,所以你也很难知道都会有什么人参加,最后难保会见到些不认识的,甚至不喜欢的人。

  当然有人说了,去参加各种聚会就是为了多认识些人。

  以前时不时参加一些聚会,人是认识了不少,但也不过是点头之交——即使一起吃过好几次饭,唱过好几次歌。

  一旦脱离吃饭唱歌的环境,该不熟悉还是不熟悉。平时有事情需要帮忙,还是找关系好的朋友,哪里会好意思厚着脸皮麻烦这些“饭友”。

  最终那些人也就成了通讯录里一个个被遗忘的名字,甚至其他场合见面也只觉得眼熟却怎么也想不起对方叫什么来。也只有等下次饭局再见了,才能笑笑说,有缘有缘以前聚会见过。

  所以,聚会认识的人,大多也不过只是“认识”罢了。想借聚会增加自己的人脉基本是不切实际的。

  有天一个朋友在群里泼冷水说:安静做自己,人脉不是你认识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想认识你。

  话虽然功利了一些,但是不无道理。

  有人参加数次行业交流大会,回来直呼受骗,说自己只是被拉去凑数的,宣传里所谓的机会,都背地里给了那些行业里顶尖的公司。他得到的不过是些现场拍的照片,和跟一些行业大咖的合影。

  所以,与其忙着参加各种饭局,交流会,赶着结交各路人,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沉下来,放在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上。

  到那个时候,都不需要参加聚会,想联系上你的人会很多,想结交的人也更容易搭上话,该来的人脉自然会来。

  2、多交流≠能进步、机会多

  前两天万方中的一篇文章里提到:聊天是成本最高的学习方式。

  一对一的聊天尚且如此,更不要指望通过多人聚会能学到什么。

  人一多,为了让大家都能对话题感兴趣,不至于冷场,最后大都会变成八卦横飞。除了扒些体育新闻和明星,还会扒扒大家都认识的人。

  背后嚼人舌根子这事谁都知道不好。但是到了多人聚会,大家一起八卦起来,道德感会集体降低,嚼舌根这事也就成了无伤大雅的助兴节目。

  即便是有主题的交流会,人数只要一多,众生百态就出来了:有故意剑走偏锋想引人注意的;有为了避免冲突说些正确的废话的;有喜欢事事唱反调却没有自己观点的……

  更何况,作为普通人,我们的圈子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特别优秀的人。即使接触到了,或者发现其不过尔尔,或者发现人家确实是优秀只是聊上两句就发现跟你压根不是一个频段上,再懒得理你。

  花个二三十元买本书,就能跟崇拜的大家交流,何苦去跟那些跟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浪费时间和感情?看不懂就多看两遍,也总好过努力想跟人交流却发现气氛尴尬。

  还是重复那句话:等你足够优秀,有些想结交的人很容易就搭上话了,又何必急着此时“高攀”,还嫌对方“爱答不理”?

  3、你真的能吃好唱好玩好吗?

  也有人说了:我就单纯为了吃,为了唱,图个开心,没想过人脉啊进步啊那么功利的事情。

  但吃饭这事,人一多,就很难兼顾到每个人的口味。从选择就餐地点到点菜,一顿饭下来,很难说吃得有多可心。

  有些人天生是聚会中的领袖,拿起菜单:我们点咖喱锅吧,咖喱这东西不会有人不爱吃。然后像我这种天生味蕾对咖喱接受不能的人,这顿饭也就只能哭着吃完了。

  唱歌更不必说了。假如是熟悉的朋友,对于那些你不爱听的,唱得难听的,怂恿你唱的,互相调侃几句那是关系铁。

  一旦有了不太熟悉的人,我们的容忍度就一下子降低了,但一些玩笑话却很难出口,因为一不小心可能就变成伤人了。等聚会完,跟熟识的朋友吐槽:那个谁谁唱的真难听,那个谁竟然唱那么俗的歌。

  别人在我们眼中如此,我们在别人眼中恐怕也是这样。

  说不定因为有些挑食,唱了首别人讨厌的歌,无意中说了哪句话,就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再加上中国人的习惯,AA的情况少一些,所以总能碰上些到处蹭饭从不结账的人。到了自己请客,不爽也只有忍着。

  作为客人的时候,为了让请客的人觉得自己钱花得值,不管实际怎么样,自然要卖力表演,证明自己吃得好,玩得好。除非是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否则你沉默可能就已经得罪人了。

  更别说有些聚会经常会有人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玩笑;还有人不顾别人的感受,一根根地吸烟。

  这么一场聚会下来,你敢说自己真的吃好喝好玩好了吗?

  4、小于6人的优质聚会

  上学的时候,因为穷,对聚会更是避之不及。

  偶尔两三个朋友一起去改善下伙食,也不过几十块钱。有时各付各的,有时轮流请。总之,谁也不会刻意去占谁便宜。算不上是聚会,但是因为足够放松足够融洽,至今都很怀念。

  直到开始实习,手头有自己挣的可以自主支配的钱,对于一起吃个饭这事,在金钱上才没那么缺乏底气了。也开始渐渐体验到,一大群人一起吃饭的无聊,还有思想同步的人一起吃饭的趣处。

  但是真正能玩得开心的聚会也很少超过4人,一般都是两三人。即使有人带朋友来,也是因为他觉得一定能跟大家合得来的。

  除了跟关系很好的朋友吃饭唱歌聊天,跟口味相似的人一起探索新店,这种朋友间的平等交流,能够通过聚会聊天获得很大进步这种事,我只碰到过一个——就是大学时的外教,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

  也不过仗着她是我们外教,也喜欢我们小辈,否则很难想象其他同样优秀的人会愿意跟我一起吃两三个小时的饭,哪怕我请她吃山珍海味。

  跟一大群人聚会一样,跟老太太聚个餐或者去她家坐上半天也会觉得很累。

  不过一种是表演得累,回家非得好好休息休息半天,才能把散掉的元神重新聚起来,不得不狠狠告诫自己这种聚会以后少去;

  另一种累是因为接触到新鲜的想法,努力想跟上对方节奏,所以非常烧脑。回去之后,头脑的兴奋还是一时停不下来,往往这次刚结束,就已经在盼着下次了。

  说到底,聚会这事儿,不在乎花不花钱,吃了什么,最重要的还是跟谁聚啊。

  但其实也只有两三个人的时候,才能听老太太谈谈文学哲学,聊些使我收益颇深的话题。

  因为哪怕再有意思的人,一旦一起的人多了,为了兼顾到所有人,也很难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有趣和博学,只能说些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才会说6人(就是个概数吧,请自行把握)以上为无效聚会吧。

  年底了,各种聚会很多。聚餐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吃饭,当你不知道去一个聚会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能得到什么,那么趁早推掉它吧。

  别一群人狂欢过后,深夜独自回到冷清的家,心没满足,胃也没满足。只有空虚。

  但事无绝对,总有些例外。而且说了这么多,有些聚会该去还得去。比如公司的年底聚餐,就把它当工作的一部分吧。

  当然,假如你就是喜欢热闹,喜欢看众生表演,能从里看到新鲜有趣,那当我说的都是废话吧。我虽更喜独处,却也不以别人喜好热闹为肤浅。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10位影响世界的魅力女性宣言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