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雁旎 制图
《成为史蒂夫·乔布斯》
Becoming Steve Jobs:
The Evolution of a Reckless Upstart
into a Visionary Leader
布伦特·施伦德
里克·特策利 著
兰登书屋(Random House)2015年3月出版——读《成为史蒂夫·乔布斯》
⊙杰 夫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史蒂夫·乔布斯逝世和沃尔特·艾萨克森那部得到乔布斯本人授权并大获成功的传记出版,都已快四年了。但世人仍然缅怀乔布斯,这不仅是因为他在领导苹果公司期间创下的丰功伟绩和对数码世界带来的深刻改变,也因为迄今为止还没出现一个能全面超越乔布斯的科技领袖。于是,只要公众注意力尚在,乔布斯的传奇仍旧延续。
现在,关于乔布斯的又一部新书问世。这部名为《成为史蒂夫·乔布斯》由美国老牌出版社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出版,果不其然,它再度吸引了硅谷的目光。此外,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金融时报》、《财富》等各大主流媒体都刊登了和书评。
本书第一作者布伦特·施伦德(Brent Schlende)曾先后供职于《华尔街日报》和《财富》杂志,期间多次撰写过苹果公司的封面报道,而他与乔布斯的私交则有“超过150次采访和非正式谈话”,是布斯为数不多关系相处较好的记者之一。由他来讲述乔布斯的故事,意味着人们可能会看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性格面更多元,也因而人性更真实的乔布斯。通常,每本有关乔布斯的新书都会拿来同艾萨克森的《史蒂夫·乔布斯传》相比较,毕竟后者是号称史上“最官方”的版本,艾萨克森也通过翔实的资料、五六百页篇幅最大限度地还原他眼中的乔布斯。可惜,艾萨克森的书并不尽如人意,甚至让人失望。那些和乔布斯共事过,走得最近的人认为,艾萨克森的叙述有失准确。苹果现任CEO蒂姆·库克说:“这本书没有准确地表现出乔布斯本人,我读到的是一个我永远也不想与之共处的人。”长期担任苹果首席设计师的乔纳森·伊夫在《纽约客》某期人物特写文章中说,他仅仅阅读了一部分,“实在读不下去了”。
或许正是艾萨克森的乔布斯传记饱受批评,人们转而对施伦德的《成为史蒂夫·乔布斯》产生浓厚兴趣。这本新传记有两名作者,除了施伦德外,还有前《财富》杂志执行副主编,现《快公司》(Fast Company)编辑的里克·特策利(Rick Tetzeli)。他负责统稿、润色文字,但素材全部来自施伦德,全书也是以施伦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时间倒退至于1986 年4月,施伦德第一次采访时年31岁的乔布斯。老实讲,两人第一次对话并不顺利。乔布斯没有半点要讨好眼前这个爬格子的人的想法,在他看来,与一个不懂科技的商业记者谈话完全是浪费时间。施伦德多少也有点不爽,看着这个比自己还要年轻的采访对象如此桀骜不驯,句句如刀锋地拷问自己,俨然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要知道,就在八个月前苹果公司的这位联合创始人被时任CEO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给无情地赶走了。采访时,乔布斯不甘心从此退隐江湖,创办了一家名为NeXT的新公司,施伦德则刚加入《华尔街日报》的旧金山分社。然而即便如此,在乔布斯眼里,施伦德还不至于是个蠢记者,而在施伦德看来,乔布斯也终究是个不凡的人、一个各种形象的矛盾结合体,至此,两人之间的联系就这样开始了。
在接下来的四分之一世纪里,乔布斯经营着 NeXT、投资了 Pixar、并最终重返苹果,又在推出众多划时代科技产品,在收获诸多成就之后倒在病榻上。施伦德也从《华尔街日报》去了《财富》,日渐成为笔力强劲的美国资深记者,两人的联系再也没断过。施伦德不时登门拜访,甚至帮乔布斯挑选送给妻子的结婚纪念日礼物;乔布斯常常打电话给施伦德,又是寻求疏解,又是直接抱怨。在一同参加行业活动时,乔布斯也能骄傲地向旁人介绍他这位好友,同住一家医院时,他们也穿着病号服相互探访。他们之间又彼此尊重,尽管有些被报道的文章让乔布斯喜欢,另一些则让乔布斯厌恶,但乔布斯从不干预施伦德的任何立场和观点。按施伦德在书中的形容,最初采访对象和记者的关系,变得更加深入,成了“一种漫长、复杂,但大体有益的关系”。
基于如此深入的交往,施伦德能说出一些与多数人不同的对乔布斯的看法,毫不意外。当乔布斯去世后,施伦德写道,很多文章反映了其“僵化的印象”。一方面,“史蒂夫是一个有设计品位的天才”,他的说服力很强,以至于能让人相信太阳从西边升起,在东边落下。另一方面,乔布斯也是一个“自负的混蛋”,动不动斥责同事,“偏执地追求完美,无视其他任何人”。施伦德认为这样的刻画过于简单、粗暴,事实上,乔布斯远非一半天才一半混蛋的惯常形象,而是一个远更复杂而有趣的人。
在《成为史蒂夫·乔布斯》中,施伦德和特策利花了很多笔墨尝试勾画出一幅更多面的乔布斯形象。至少在性格塑成方面,让读者看到一个动态的、渐变的乔布斯。在最初创立苹果公司的时候,乔布斯是个稚嫩、鲁莽、傲慢的年轻人,与危难之时回归苹果的那个成熟、多思的男人之间,就有很大不同。当乔布斯重新回到苹果之后,带领着它变成一家能够造出让用户疯狂推崇的产品的科技公司,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当之无愧主导的标杆企业,施伦德认为,这一切倘若没有乔布斯自我高进阶的修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或许用这本书的副标题更能概括施伦德的本意——“从粗俗暴发户走向卓越领袖”,乔布斯“成为”了“乔帮主”或“神一样的传奇”。他们在序言里写道:“探寻乔布斯职业生涯的最基本问题就是:这样一个自相矛盾、行事莽撞、惹人讨厌、执拗至极,以至于被自己成立的公司驱逐出去的商人,是如何重新回到苹果,带领苹果产出一系列革命性的新产品,使苹果成为全球最有价值企业,并改变了数不尽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区别于一般的传记,《成为乔布斯》重点描述乔布斯“变”的过程,当此前众多传记无一例外在讲述乔布斯“一半是天才,一半是混蛋”(多指他的自私、偏执、专制、暴躁),施伦德和特策利却格外关注乔布斯的人格进化史,着力刻画他如何从极端执拗迈向卓尔不凡的过程。没有人天生骄傲,也没有人生而彷徨,每个人都在找寻、都在探索、都在成长,乔布斯也是。本书将启发人们对乔布斯的观察角度,不再满足于知道“乔布斯做过什么”,而是对“乔布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曾经如何,后来怎样”以及“他究竟是如何成为后来的那个乔布斯的”等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相比而言,有这样立意的传记不仅更有趣,而且更有价值。
当然,本书也有一些不足,比如错失了不少精彩细节的详尽描述,与妻子劳伦斯的感情故事仅以两页匆匆带过,与比尔·盖茨之间的交锋也不如艾萨克森《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来得精彩;再比如,作者采访了众多在苹果和 NeXT 与乔布斯共事的人,却极少表达乔帮主竞争者和“敌人”们的观点,还有乔布斯对私生女丽萨的态度等等。但本书也披露了另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像乔布斯病情恶化时,库克跟他说可以把自己的一个肝捐给他。乔布斯勃然大怒,当场拒绝。库克还说这辈子乔布斯也就冲他喊过四五次吧,这是其中一次。又如,乔布斯把自己得了癌症的消息,首先透露给迪士尼的CEO。这时候连他的孩子和苹果董事会的人都还不知道,而这事就发生在迪士尼正式收购皮克斯30分钟前,一切就绪,只待对外宣布……这些此前其他相关著作中遗漏的情节,既有情真意切的流露,又有发人深省的回味。
施伦德说,乔布斯是一位“给人启迪,复杂多变而又坦率直白的人”,为此,我们可以理解他写作这本书的真义,不在于矫正其他传记中乔布斯的形象,而重点在记录乔布斯在商业上的蜕变和成长。让世人看到一个有灵魂的凡人,而不是被媒体美化或神化的传奇。
不知乔布斯在天之灵,是否会笑纳老朋友的这份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