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天津医药集团和天津敬一堂投资控股集团(下称:敬一堂)将医药零售业务合并重组,一举攀升至天津连锁药店数量之冠;4年后,这场曾经在天津医药零售业轰动一时的“强强联合”却已悄然“分手”。
新金融记者 陈一昀
低调“分手”
不同于“牵手”时的大张声势,敬一堂与天津医药集团的“分手”进行得悄无声息。近日,新金融观察记者得到消息,并通过多个渠道向多位业内人士确认——敬一堂和天津医药集团去年已分开,“不是一家了,现在又变回两家公司”。随后,在向敬一堂董事长敬守存核实时,其虽然表示分开是“最近”的事,但也证实了“分手”的消息属实。
2011年年初,天津医药集团连锁公司与天津敬一堂集团药业有限公司(即敬一堂的连锁药店板块)合并重组为天津医药集团敬一堂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并对外公布了这一信息。新公司由天津医药集团控股51%,敬一堂持股49%。整合并统一了门店牌匾后,双方的连锁药店数量总和接近200家,其中来自天津医药集团的有70多家,来自敬一堂的有110多家。在后来的发展中,该数量一度超过200家。
在当时的报道中,媒体对此次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是天津地区最大的两家医药零售企业的强强联合,不仅使合并后的新公司一跃成为天津地区连锁药店数量最多者,也令其在该地区连锁药店销售额前三的行列站稳了脚跟。
如今,“分开之后,天津医药集团那边已将门店牌匾上的‘敬’字改成了‘世’字,变为了‘世一堂’,而敬一堂这边暂时还未更换,仍在使用原来的牌匾。”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这也是目前区分这两家连锁药店的办法之一。
敬守存曾将当年与天津医药集团的成功合并归结为4个字:感情、感恩。而面对现在分开的结局,他给出的理由是:“不想在一起了。”一些业内人士的看法则是,“可能合在一起时经营运作得不太好”,“应该是合作得不愉快”……
一位原属于天津医药集团后在合并公司工作过的人员回忆:“以前我们在国企的时候比较轻松自在,但跟敬一堂合并后,按照它私企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各方面严格了许多,比如参加员工培训、每天念它的企业文化、每周由双休变成单休等。”这或许与二者的最终分开没有直接关联,但却至少可以说明当初的融合过程并不顺利。
在天津医药集团官网,至今仍保留着当初对合并公司的期许——为跻身全国百强连锁20强,为实现2015年境内上市的目标……只不过,还没有等到这个目标完成,二者就已分道扬镳。
“利好”选择?
实际上,不仅仅是“全国百强连锁20强”和“2015年境内上市”的目标泡了汤,其合并期间制定下的年度扩张计划也早已没有了后文。
合并之后的2012年年初,正处在上升期的敬一堂决定“走快速发展之路”,计划一年内在天津地区增开100家连锁药店,并广发“英雄帖”,以吸引加盟商。但这一扩张计划最终落空。“主要(原因)是后来从2013年开始与(天津)医药集团进行分拆,把原来合起来的再分开,所以就没再做(开店)这项事情。”敬守存坦言。也就是说,从那时起,二者便有了分开的打算。
比开店计划落空更糟糕的是关店。敬守存表示,分开时,敬一堂的门店数量减少到70多家,而天津医药集团的还剩50多家。与合并时相比,连锁药店的数量减少了约三分之一。“关了一部分,因为房租太高,或者房主不租,很多原因,和大环境有一定关系。”敬守存表示。
“我们也面临房租的问题,门店开得好的,房租到期后,房主猛涨房租;门店开得不好的,赔钱的,看不到希望的,就要关掉,不能总硬撑着,所谓‘断臂自救’。”天津一位连锁药店经营者直言。
除了房租问题外,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不排除与决策层的导向错误有关,一般情况下,经营不善、营收下降,再加上药店数量的增多、竞争压力等,都可能导致关店。“在敬一堂最初往前冲的时候,它的发展是没问题的,能够使连锁药店达到一定的数量和高度,但在沉下来以后,会有一个剥离不良资产的过程,把长期不赚钱的门店关掉。”
对于敬一堂过去几年的发展,敬守存用了3个字概括:“还凑合。”而对于与天津医药集团分开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他的回答是:“应该说会利好吧,根据市场竞争和市场规律来管理,这样会好一些。”
3年前,新金融观察记者曾做过一篇关于敬一堂的报道,当时天津本地同行对它的印象是:“行业前三,很强,有实力。”而现在,这些措辞已变成:“下滑了,应该进不了前三了。”
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现仍不乏大型连锁药店与敬一堂洽谈并购事宜。不过,在经历了与天津医药集团的这场分分合合后,敬一堂的下一个合并决定或许该更加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