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公司关注>公司新闻>

日林集团出资保护 鸭绿江口万亩湿地复苏

来源:东方经济网 时间:2014-10-21 16:22:53

  沙鸥翔集、鸪鸬齐飞的景象,在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又回来了。

  这里,是1997年国务院批复的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工开发,导致核心区孤山苇场的4万多亩芦苇荡沦为人工养殖海产的池塘,盗猎现象严重,曾经的候鸟迁徙路一度被割断。

  直到2010年,日林集团开始回收人工养殖的虾塘,出资对万亩芦苇荡进行生态修复。

  4年过去,苇场又恢复了多年前的广袤、平静。白鹳、天鹅、野鸭、狍子、獐子......候鸟、留鸟、野生动物,又把这里作为栖息、觅食的“佳地”。

  日林集团派驻孤山苇场开展生态修复的芦苇种植专家王兆和说,之前被人工养殖虾塘破坏的万余亩(486公顷)土地,虽然已全部回收,但仍处于修复期。目前要通过水文调控和水系整治,将这块退养换湿的土地,全部恢复为滨海滩涂湿地生态区。

  同时,对毗邻的大洋河口西侧403公顷滩涂养殖区,也将逐步退养还湿,每年放流一定量的贝类、螺类,维护鸟类觅食生境。

  房坤,孤山苇场保安班班长。在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里巡逻时,他就会想起小时候,伙伴们一起在这里拾芦杆换书本的热闹景象。

  父辈就在老苇场工作,房坤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都在这随风摇曳的芦苇荡里度过。

  芦苇的重要用途是造纸。上世纪60-80年代,孤山苇场是丹东造纸厂一个重要的原料基地。“每到夏秋之交,芦苇成熟时,政府和学校都会组织全镇老少去拾芦苇杆。”拥有同样儿时记忆的王兆和,至今保存着1971年他用芦苇杆换来的一个笔记本,还有盖着县革委会红印章的宣传单,上面的文字,是号召掀起全民拾芦杆的高潮,支持祖国造纸事业。

  1977年,上山下乡后分配回孤山苇场开车的孙国记得,老苇场的芦苇荡子完全是天然野生,“除了收割芦苇杆的季节,其他时候,整个苇场很少能看到人,但随时能看到野鸭、野鸡,往里走,还总能看到野猪、狍子、獐子。”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荡涤辽东半岛。为增加造纸原料--芦苇的产量,辽宁省农业部门还特意举办了两期芦苇种植技术培训班。

  从第二期培训班学成归来,年轻的王兆和满怀理想进入孤山苇场工作。他动员场领导从外埠引进更易生长、抗病虫草害能力强的芦苇品种,改良天然的芦苇荡,还踌躇满志地谋划着,引入当时最先进的农用稀土喷洒技术,促使芦苇生长更繁茂。

  然而,经济效益更直接的苇场分块出租方案,很快占了上风。

  1985年,孤山苇场的芦苇产量,达到历史上最高的2.6万吨。也是从那时起,苇场将芦苇荡分割成一块块,拔掉芦苇,改造成大小不等的池塘,用于向外承包。承包者利用天然的湿地、滩涂,引入海水,放入虾苗,很快可以养殖出当时市场需求量大增的海虾。

  “租一块50亩左右的虾塘,承包费加虾苗成本,投入四、五万元,不到年底,就能收回八、九万元,稳赚不赔”。孙国回忆,别说是外面的生意人,就连苇场职工,也纷纷拿出家底,甚至不惜向亲朋好友借钱,争相承包虾塘。

  上世纪90年代,养虾热一发不可收拾。来不及改造,苇场就直接在芦苇荡上划地而租,承包者租下一片芦苇林,即可以随意改造。

  苇场老员工孙国和刘涛,也先后加入养虾大军。

  “一百亩左右的虾塘,最好的年景能收入十五六万,谁不愿意干啊”。如今,刘涛回忆,1999年到2000年前后,超过万亩的芦苇林都变成了大大小小虾塘,连上水的地方,都被圈起来养虾,“曾经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那些年到处都是人、车,别说候鸟不来,防止虾早死的药,把世代居住在芦苇荡里的野鸡、野鸭都毒死了”。

  上世纪90年的中期,养殖虾开始大面积死亡。不少养虾者血本无归,为了保本,孙国、刘涛和别的养虾人一样,发展立体养殖,并大量投放药饵。“一年投两三万的药,连饲料都是药,养出来的虾、贝、花蛤,勉强能卖出去,但大家都明白,虾塘占用的土地、水都有毒(重金属超标),连周边芦苇都荒了”。

  芦苇荒了,带着无尽的失望,王兆和离开孤山苇场。

  根据记录,2001年到2007年间,孤山苇场的芦苇产量,降至每年七八千吨,最低谷,只有五六千吨。

  由于多年承包和人为活动破坏,孤山苇场芦苇荡和湿地面积已大面积萎缩。

  王兆和回忆,当时,已经在东港市准备退休的他,也不愿意再回苇场。没想到,日林集团的“一把手”王文良特意派人几次拜访他,捎话“想恢复苇场,保护入海口湿地;回去的工资、待遇任开,就是看重你在芦苇种植上的技术和经验”。

  “当年辽宁省两期芦苇培训班毕业的几十个学员,像我这样还能从事芦苇种植研究的人屈指可数,现在有个机会摆在眼前,我学过这个,又想做点事,为啥不抓住?”2006年,王兆和暂别家人,回到老家孤山镇,出任孤山苇场有限公司总经理。

  日林集团交给王兆和的第一个任务,是把曾在孤山苇场工作多年的老职工找回来,高薪聘用,收回人工养殖的虾塘,重拾芦苇生产。

  然而,一个企业自发的“推养还湿”保护行动,遭到不少承包人,甚至孤山镇居民的误解和抵制。

  多年在孤山苇场工作,但同时承包虾塘搞立体养殖的孙国就曾想不通。“以前苇场是国营的,湿地也是国家的,虾塘等于是个人出钱向国家承包的,多年来国家都不管,一个企业突然冒出来收虾塘,是不是想断了大伙的财路,自己搞开发?”

  一时间,公开拉条幅抗议的,托人找关系希望能“走后门”继续承包虾塘的承包人,都涌向王兆和,涌向日林集团。

  虽然身处鸭绿江口湿地核心区,顶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帽子”,但多年来,人为活动的习惯,经济利益的刺激,以及保护手段、资金的缺失,让修护孤山苇场的前期准备工作,一度步履维艰。

  至2012年,过去近30年间,陆续承包出去的数百处,上万亩虾塘,基本全部回收。但经过环保部门的监测,虾塘所在和周边的土壤、水,均富含锌、铝等,重金属严重超标,不适于植物生长。

  在王兆和的努力下,芦山苇场重新招聘了108名员工,绝大多数是苇场老职工。孙国、刘涛、董艳彬、宋红利,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在苇场从事不同工作,多年后,经历承包、下岗,另谋生计的他们又聚在一起,组建了芦苇生产队、生产班组,全力对昔日的虾塘占地进行多轮海水清洗,又在环保专家指导下,种下大片盐吸菜(俗称“碱篷子”),寄望有一天,分解掉这些受伤湿地内吸附的重金属。

作者:  责任编辑:张 弘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