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背景干净的半身照,一批包罗万象的热点话题,一个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的人……在网红经济靠脸吃饭、炒作经济话题为王的夹击下,以头部IP为显著特征的人格经济逆势崛起,悄然成长为社会舆论场中的新势力,正孕育一场融网红经济、知识经济和分享经济于一体的“跨经济人格运动”。
“烧脑经济”:寻找遗失的美好?
“关注财经世界里的每一件事,分享每一个有意义的财经视点……”工作日清晨六点半,起床后打开网络电台,一边洗漱一边收听“吴晓波频道”,是80后白领韩丽近年来养成的新习惯。
韩丽是浙江杭州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平日里工作琐碎繁忙,少有时间读书看报。“金融公司少不了与财经打交道,没有大块时间补课学习,微信上传播的东西往往碎片化。”韩丽把“吴晓波频道”视为“快速充电宝”。
同为80后的苏州外企职员黄玉林则另有所爱。黄玉林是一名军事发烧友,他偶然在微信上看到凤凰卫视主持人邱震海对军事热点的评论,认为其分析透彻,观点独到,于是关注其微信公众号。“自此以后,每天等待‘辣评’推送,成为一种别样的幸福。”黄玉林说,如今他关注“邱震海军事观察”和“邱震海新闻透视”两档栏目,“我感觉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能听到一种声音,打开一种思路”。
有人为敏锐犀利的见解喝彩,有人被入木三分的剖析俘获,还有人是单纯追逐一种个人风格。“‘罗辑思维’是我的菜。”95后大学生王雨薇喜欢资深媒体人罗振宇的网络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死磕、草根,以市井气的圆滑将有趣、有料的段子融入话题,诙谐成为耳边的书童。”王雨薇说,“罗振宇不是帅哥,但我为他的个人魅力着迷。”
“简单、智慧、平和。”不少被访者用这三个词解释日渐风靡的头部IP。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变革和自媒体的爆发式增长,炒作、包装、审丑,网红应接不暇,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韩丽说,每天被动接受各种信息、花边、爆料,填压漫灌,简单纯粹的东西反而不见了。“除了头像上一张半身照,我对邱震海的个人形象了解几乎为零。”黄玉林认为,“这不重要,看重的是他脑子里的货。”
“头部IP受热捧不是坏事。”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肖巍分析,从这种趋势中,隐约看到公众认知化繁为简,社会需求向更关切内涵、更注重理性的价值维度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