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人民币已经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坚挺,所有专家都认为它一定会贬值。但是,一次性贬值近2%还是让金融界为幅度之大感到震惊。这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大的浮动区间。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8月11日报道,这一措施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民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持续贬值的担忧,这将产生全球性影响,并拖累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
报道称,北京希望借此加强出口以刺激经济,但会影响亚洲其他出口大国,如日本和韩国等,并可能引发新的货币战争。日本野村证券警告称,人民币贬值的决定可能不会对欧洲市场造成明显的直接影响,却会引发间接后果,如货币战争和资本外流增加。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8月12日报道,所有货币战争都会对参战方自身造成损害。当一国大幅压低其货币币值以提振出口时,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其贸易伙伴国的竞争性贬值,从而令率先贬值的国家丧失其最初的优势。因此,中国11日在实质上将人民币贬值2%的行为,其用意不太可能是把贸易伙伴国之间在汇率上的小冲突激化为一场全面货币战争。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8月12日称,中国最终或许不会再依靠央行来实施贬值,而是采取美国的做法,让市场来决定汇率。今年,中国经济放缓、股价下跌以及货币宽松,都表明了人民币走弱的合理性。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8月12日报道称,西方决策者如果认为人民币贬值是危险之举,那将是严重的错误。中国需要市场约束,而国际贸易体系需要中国成为全面一体化的参与者。
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潜在的增长引擎。中国的决策者自那场信贷危机以来一直力争恢复国内经济平衡,从出口驱动型转向消费驱动型增长。这正是世界经济所需要的。
多年来,来自中国储蓄盈余的融资使美国维持着巨额对外赤字。由于中国金融体系不发达,而美国拥有全球最大、流动性最强的公债市场,因此中国投入美国财政部发售的公债的资金流实际上使美国消费者过着令国家入不敷出的生活。
必要的纠正似乎正在进行,中国刺激了国内的需求,而美国的消费者开始弥补他们储蓄的不足。
中国当局应该让市场找到自己的定位与水平。实际上,他们正在货币市场采取这样的行动。中国要求IMF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一篮子货币。中国央行采取了小幅贬值这样的举措,力争使汇率更受市场左右。
报道称,西方决策者应该鼓励中国加入这一国际货币体系。这将是消除不平衡的最直接途径,这种不平衡在不到十年前曾拉垮了全球金融体系。从这个角度讲,他们应该视人民币贬值为可喜的一步,而不是与西方贸易战中的保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