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原副行长受贿案被判死缓:被判死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25年02月20日 13:05:20  来源:中网资讯财经
 

  2025年2月19日,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原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行长张红力受贿案作出一审宣判。法院认定张红力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最终,法院判处张红力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张红力,196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曾长期在外资银行工作,2010年出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成为我国首例由外资银行高管直接进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担任高管的案例。他在工行任职期间,分管多个专业部门,推动了工行的国际化业务发展,但也涉及多项重大金融交易和项目,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根据检察机关指控,2011年至2022年,张红力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贷款融资、职务安排等事项上提供帮助,直接或通过他人非法收受上述单位和个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77亿余元。张红力在庭审中认罪悔罪,表示愿意接受法律的严惩。

  法院认为,张红力的行为已构成受贿罪,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鉴于张红力到案后如实供述罪行,主动交代办案机关尚未掌握的大部分事实,认罪悔罪,并积极退赃,法院依法对其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张红力的案件引发了金融界的广泛关注。金融反腐斗争形势严峻,金融高管的腐败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公平正义。此案的宣判再次表明,无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触犯法律,都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张红力的案件也提醒广大金融从业人员,要时刻保持警惕,坚守职业道德,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勿因一时贪念而铸成大错。同时,此案也为其他金融高管敲响了警钟,警示他们在权力面前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廉洁自律。

  张红力的案件不仅是一次对个人的惩处,更是对整个金融行业的警示。法院的判决不仅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也展示了反腐败斗争的坚定决心。未来,随着金融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更多腐败分子将被绳之以法,金融市场的环境将更加健康、透明。

  张红力的案件也引发了社会对金融高管腐败问题的深刻反思。如何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防止类似案件的发生,是摆在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和法治手段,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金融腐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张红力的案件还提醒广大民众,要增强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自觉抵制腐败行为。每一个公民都应成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共同营造一个公平、正义、透明的社会环境。

  张红力的案件不仅是一次对个人的惩处,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法院的判决不仅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也展示了反腐败斗争的坚定决心。未来,随着金融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更多腐败分子将被绳之以法,金融市场的环境将更加健康、透明。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