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消费金融推动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金融行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在分别经历了萌芽期、试点期、快发期后,从强监管再到行业洗牌的过程如乘风破浪般加快业界迭变,准备迎接更加合规化的下半场。
目前,行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多元稳定的消费金融服务供给,短期内有助于提振居民消费信心,中长期能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并扩大居民消费意愿。一方是传统银行、大型互联网公司等多方巨头涌入,让这个赛道呈现出巨大潜力。另一方,则是占据行业中坚力量的消费金融公司早已进场布局,大家力求成为头部,加剧了行业竞争态势。当下各大公司都在积极布局金融科技业务营销、风险合规管理以及贷后服务领域的落地,消费金融企业被国家重视的程度不言而喻。
记者了解到,中银消费金融作为上海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同时也是消费金融行业率先试点的全国首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这家成长10年的消费金融公司既经历了自身成长,也亲历了行业发展变迁,更见证了消费金融行业的分水岭。通过产品创新、科技赋能、合规监管、优化服务等方式,中银消费金融将良好的市场表现、专业化的运作和卓越的品牌形象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享誉消费金融市场。
十年开拓 创新发展
从2010年6月12日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刚好经历了10年的时间刻度。
10年时间,中银消费金融已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拥有27家区域中心的全国性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服务触及华东、华南、东北、西北、西南近200个城市,累积服务消费需求达近2000亿,服务客户近4000万,并跟随中银集团步伐,立足上海,普惠全国,服务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等国家规划重点区域,合规经营并发挥综合优势,在行业诸多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据了解,公司从最初的探索线下面签模式到现在逐步搭建了线上线下融合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营销服务体系,形成了线上线下渠道融合为主,场景商户、金融机构协同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加速向轻资产、轻投入、轻人力的轻型化消费金融发展模式转型,并与涉及家装、教育、电子消费等数十类消费场景的200余家合作方进行消费金融合作,促进了居民消费提升。
其中,在客户服务网络建设、贷款投放量、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能力,以及不断迭代优化的业务模式上,为广大客群持续提供了安全、便捷、专业、灵活的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了居民消费意愿和使用消费金融服务的意愿,促进了中银消费金融合规发展中各个服务环节的精准性,也探索出用“消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普惠金融之路。
记者了解到,中银消费金融近年来一直坚持承担探索场景消费金融的建设和开拓重任。中银消费金融总经理田红艳认为,消费金融行业要在场景体验、支付方式、数据交互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开发,能够给予消费者全流程畅通的消费、金融联合体验,促进行业群体扩大和内部良性竞争,发挥好健康安全生态对消费需求的整体提升作用。
田红艳表示,以互联网思维进行场景下服务模式的突破,是发挥出消费金融业务普惠效应的必然选择,中银消费金融10年发展不断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和行业变化,明确发展方向后不断探索,合规经营并果断选择了科技场景赋能金融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例如已建设完成的‘标准化授信流程’‘专业化风险管理’‘全方位客户服务’这种专业业务受理平台,不仅可以全面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也能推进自动化审批作业和智能化风控系统,以及持续优化贷款流程体系,这也是我们工作不断向前推进,能走更合规化、专业化和便捷化道路的实战经验”。
田红艳作为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除了管理好公司的经营,她对行业发展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她认为,除了科技赋能金融,消费金融公司最应该实时关注行业政策要求与合规监管,在此基础上专注于打磨产品,围绕额度、利率、期限、准入政策、增信条件等核心要素来提升标准化的产品配置能力,结合不同消费场景的不同属性,进行各类参数的配置并适应客户实际需求。
据记者观察并以中银消费金融为例,根据客户细分客群定位的情况,该公司就推出了涉及抵押消费贷、信用消费贷、交易分期消费贷三大产品谱系,前提是一切按照强监管政策执行,产品细致化的打磨提升了综合产品服务能力,也逐步体现了消费金融公司特色和服务好客户的消费金融需求。
合规经营 用户至上
随着行业深入强化监管后,企业就要面临求新转型、合规管理的关键期,创新超越的多元化发展和业务流程的全面合规成为消费金融公司发展胜出的关键,探索运用与推进落实则直接影响公司经营的变革转型和整固提升。据悉,中银消费金融在10年的发展中一直在摸索创新,力求推进新型展业模式与强化合规监管。
中银消费金融内部人士透露,企业在探索中创新已成为发展的必要方式,今年公司在移动化建设上投入较多精力:利用自有App、微信、合作方App、线上广告链接等多元化的线上入口为客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智能营销、智能客服、智能催收等多项智能化作业平台。目前,公司已经对线上线下各类业务进行了全平台的整合,目前已经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利用统一的自有App和微信服务号作为入口进行全产品的全流程服务。
同时,中银消费金融还积极与今日头条、京东、新浪等互联网巨头进行深度的纯线上合作,加强线上消费金融服务需求的快速响应。线下,在教育、健康、家装、车装等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现场申请、后台远程审批的服务,为客户提供现场及时的金融服务。记者得知,中银消费金融已经建立了统一智能化的服务平台,并积极筹划启动“云金融”项目;用“云计算”与“微服务”来探索自动化审批贷款的流程模式,并定制出风险控制策略,增强安全性的同时也大大助力了科技赋能金融平台化建设。
另外,中银消费金融为贴近新一代消费群体需求,打造了以抵押为基础的“抵押消费贷款”、以信用为依托的“信用消费贷款”、商户联合形式的“交易分期消费贷款”线上线下融合的产品体系。凭借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还款方式灵活等优势,致力于服务广大民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助力实体经济转型。
田红艳认为,中银消费金融作为监管审批的正规军,必当遵守合规经营且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做好客户关系的管理和维护,特别是客户合法权益及隐私的保护,只有让客户使用消费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安心、放心,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服务,发挥好促进消费的作用。
据了解,中银消费金融形成灵活的审批流程引擎、决策引擎和模型微服务三大引擎,是利用大数据进一步完善了反欺诈和征信体系构建,并将产品从信用类、抵押类贷款扩展到了以教育云分期、技能云分期等为代表的场景分期产品,和以乐享贷、薪享贷等为代表的普惠信用产品让服务更加普及和精准。目前,中银消费金融打通“云金融+PAD”通道,已实现全移动作业模式落地和线上申请和审批工作,使得更多产品达到了“秒批秒贷”的程度。
田红艳在实践工作中总结:要解决合规问题就不能忘记服务消费、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在服务流程各个环节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做好服务便捷性与合规管理的结合。例如在贷前环节运用活体检测、人脸识别等多技术做好反欺诈;在贷中环节利用移动设备数据采集分析配合远程面谈形式快速确认客户贷款需求真实性;在贷后环节利用智能外呼为主的手段回访客户是否被违规收费并知晓利率等来确保客户权益得到保障。
“我们在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优化公司经营模式,满足客户人群应急资金需求和消费需求服务,多元化发展与强监管并行一直是我们的动力。看到我们公司一直在注入科技因子,坚持科技引领来转型创新变革,可以说每走一步都是脱变的足迹。”田红艳强调。
记者也注意到,中银消费金融APP3.0新版本已对外发布上线:新版本全面整合了产品谱系,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简单、便捷以及普惠的消费金融商品和服务体验,丰富了贷前、贷中、贷后一体化线上全流程服务。这也印证了业内分析,中国的消费金融行业正迎来科技变革时代,而消费金融公司也迎来多元发展与强监管并行的春天。
借势科技 保障有力
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客群消费习惯的变化也推动消费方式的改变,而远程智能服务则缓解了疫情冲击下客服的压力,这对疫情服务的政策调整都能通过智能外呼形式对客户进行触达,让客户安心和放心。可以说疫情也加速了利用科技获取客户的方式,使疫情期间消费金融服务得到有效保障,成为行业的新机会。记者得知,中银消费金融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构筑了核心竞争力,并瞄准不同细分市场,采用适合自己的业务模式进行客户发展。
面对新冠疫情,虽然对行业获取客户的难度增大,机构之间的争夺也更加激烈。但中银消费金融敏捷反应,迅速建立了疫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了金融服务保障和规划准备,并在稳中求进的战略总基调中安排落实了更多细节来吸引客群:例如打造获客、活客、留客的营销服务闭环;深挖客户价值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实现盈利;完善产品配置优化系统和客户体验,通过推动好的项目做实客户互荐、业务互补、渠道共建和系统互通的工作;重塑风控体系和新一代IT系统建设,尤其抓住疫情后政府支持消费行业、地方发放消费券等机遇,稳步推进场景合作的项目落地。
田红艳表示,公司在未来工作规划中不仅加强产品配置、业务营销、风险管控及贷后管理等各环节,还会不断强化实施疫情专项政策;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客户服务、质量管控等工作;层层压实风险偏好与动态指标管控;优化产品投放的规模与期限配置,提升产品迭代和创新效率。
“新一代信息系统就是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部分,我们非常重视并进行了周密部署,公司全面转型的关键就是首先通过金融科技应用来强化核心竞争力”。田红艳强调,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进头部”的发展要求,公司将寻求更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看好与科技机构的战略合作。在金融科技和消费金融行业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公司未来的科技发展会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和大势所趋,很期待通过与中银金科的深入合作,希望打造出更多示范项目和标志性工程,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优质、便捷的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
(客户宣传稿件,图文均由客户提供,仅供参考)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20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