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为什么爱非遗,源于他们对文化自信的认同

2025年06月17日 08:10:17  来源:中网资讯商业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断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正逐渐从“老面孔”转变为“新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接触、学习并传承非遗技艺,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促使人们思考: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如此热衷于非遗文化?他们又在用什么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非遗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价值。正如《非遗有新人》纪录片所展现的那样,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年轻人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将非遗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原本“高冷”的传统技艺变得“接地气”。例如,李子柒的短视频作品不仅展示了传统手工艺的精妙,还通过现代叙事方式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让非遗文化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以触摸、感受、甚至参与的文化体验。

  非遗文化的年轻化,离不开新媒体的助力。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平台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通过这些平台,年轻人可以轻松地了解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甚至参与其中。例如,快手推出的“非遗‘妙’会”系列直播活动,不仅让非遗技艺走进公众视野,还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爱彼迎推出的“溯·承”系列活动,也通过邀请年轻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对话,让年轻人有机会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这些新媒体平台的介入,使得非遗文化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和群体,而是成为一种全民共享的文化资源。

  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也源于他们对文化自信的认同。在《非遗正青春》一文中提到,年轻人之所以爱上非遗,是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民族文化的根脉,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力量。非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轻人在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是在学习一门手艺,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认同。正如一位非遗传承人所说:“我们自己就是年轻人,应该作为榜样,让这项技艺有所发展,让年轻人对它有所向往。” 这种文化自觉,使得年轻人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因素。许多年轻人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看”和“听”,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创意和实践,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一些年轻人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尚感的文创产品;还有一些人将非遗技艺融入游戏、动漫等新兴领域,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创新不仅让非遗文化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也为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正如《非遗正青春》一文中所指出的,非遗文化的传承,不止于“非遗传承人”,而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成为“非遗青年”。他们用青春的视角重新诠释非遗的价值,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非遗文化的传承,还需要制度和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例如,驻马店市开设了民间非遗普及课程,让年轻人有机会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潮州市也将非遗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对本地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这些举措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也让他们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非遗文化的年轻化,还离不开社会氛围的营造。越来越多的活动和项目开始关注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例如“非遗与年轻人”小红书官方账号的推出,让年轻人进一步认识非遗,走进非遗,热爱非遗。此外,一些学校和社区也组织了非遗体验活动,让年轻人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社会氛围的营造,不仅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非遗文化,也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文化的温度和力量。

  这届年轻人之所以爱上非遗,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他们通过创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也通过实际行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非遗文化的年轻化,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正如《非遗正青春》一文中所说:“非遗正青春,用‘年轻心’吸引年轻人。” 这届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青春和热情,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