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着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全局,更直接影响着千万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切身利益。
然而,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为什么在普惠金融大力推进的背景下,个贷不良资产规模却持续攀升?是普惠金融发展方向出了问题,还是风控机制需要革新?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1096.76亿元,环比增长11.76%。更令人警醒的是,银登中心统计显示,2023年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业务成交规模达965.3亿元,同比增长449.40%,创下历史新高。
这种"投放速度与不良增速齐飞"的怪象背后,折射出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最新研究指出,普惠金融发展面临"不可能三角"困境:提高普惠群体信贷可得性、降低风险与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这三个目标难以同时实现。数据显示,2023年,银行处理一笔个人不良贷款的平均成本在8000-12000元之间,而回收率却普遍低于30%。
这就引出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银行明明有放贷意愿,为什么宁愿付出如此高昂的不良资产处置成本,也不愿在前端加强风控投入?
一位股份制银行风控部负责人坦言:"小额分散的个贷业务,前端风控投入与可能的损失相比,性价比并不高。与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精细化风控,不如在出现问题后统一处置。"这种思维定式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风控不足导致不良率上升,高额处置成本又进一步挤压了前端风控投入。
破解这一困局,科技赋能或许是关键钥匙。
从2021年银保监会启动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至今,市场规模已从首年56.61亿元增长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1276亿元。但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传统处置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效率低、成本高、难规模化。
科技赋能正在改变这一局面。以山哩商业E法通平台为例,通过创新的S2B2C供应链模式,该平台已吸引全国68%以上的律所入驻,签约合作3500多名法律工作者。仅两年时间,平台就协助合作机构追回不良资产超8.21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处置效率,还解决了多个社会痛点。深圳律师行业报告显示,40岁以下青年律师中约1/3年收入低于10万元。而通过数字化平台连接案源与法律人才,不仅为年轻律师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为金融机构降低了处置成本。
这种数字化转型的效果令人瞩目。数据显示,传统模式下,个贷不良资产的处置周期通常在180-360天,而通过数字化平台,这一周期可缩短至90天以内。处置成本也从每笔8000-12000元降至3000-5000元。
但科技赋能不能仅停留在末端处置环节。从源头治理才是正道。当前,普惠金融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信息不对称,截至2023年底,全国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300万家,而银行能够有效获取企业经营数据的比例不足20%。这导致风控决策往往过于保守或草率。
二是运营成本高,传统服务模式下,一笔1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从调查到发放的人工成本就超过3000元,这严重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
三是风险管理难,数据显示,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普遍比大型企业高2-3个百分点,这使得银行在普惠领域"既想往前冲,又不敢松开手刹"。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在以下方面发力:
首先,构建数字化风控体系,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多维度的信用评估模型。山哩商业E法通的实践表示,通过智能化评估系统,能在5分钟内完成1万条数据信息的20个维度分析,大幅提升风控效率。
其次,打通数据孤岛,推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据统计,目前我国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分散在上百个部门,真正实现互联互通的不足30%。
再者,创新服务模式,像山哩商业E法通这样的平台,通过标准化、数字化手段,将不良资产处置的单笔成本降低了50%以上,为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最后,完善制度保障,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法规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各方权益。
展望未来,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用好科技这把"金钥匙"。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完善数据基础设施,强化风险防控能力,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新生态。
央行工作报告指出,要"统筹兼顾增量扩面和商业可持续"。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用科技的力量去落实的实践指南。当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赋能,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就有望被改写。
这是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深刻变革。正如山哩商业E法通的实践所展示的,科技赋能不仅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更能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普惠金融发展的新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普惠金融的政策目标,让金融活水更好地浸润实体经济的每一个细胞。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