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法律服务模式 打造全新定制化平台|投融界专访陈黎斌

2019年01月07日 13:27:32  来源:投融界
 

  2017年8月18日,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成立。截至目前,杭州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其受理立案超过1400起,60%的案件实现了在线庭审、在线裁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与司法服务相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投融界平台上就有这么一个项目,将传统法律服务打造成一个全新模式的“互联网+法律”O2O服务平台。近日,平台创始人陈黎斌接受了投融界的专访,来聊聊他对互联网与法律服务相结合的看法。

  

  (项目创始人 陈黎斌 )

  “我最开始的时候任职于中集集团-江门新会特种设备有限公司,2013年后开始尝试创业。在后期的工作及业务上与律师和相关司法服务人员有很多接触。陈黎斌告诉投融界,在不断的接触中逐渐对法律服务行业有了深入的了解,“他认为法律服务是动态过程,由一系列环节、程序构成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律师服务的有形化程度太低,大多数律师对于服务流程、工作内容不习惯于精细化解构和展示,干得很辛苦,但客户不但不知道反而对服务不满意不认可。”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通过调查发现,500人以上或年营业额1500万以上的企业需要聘请常年法律顾问的比率均超过75%,但满意率非常低。很多企业负责人常常吐槽‘我们的常年法律顾问好像没什么用’、‘当我们需要法律顾问帮助的时候,总是不在线’、‘我们的常年法律顾问好像不怎么专业,不懂企业’。”陈黎斌认为,目前法律服务产品化、有形化程度太低是用户对法律服务感知度低的重要原因。“从律师层面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精准获得客户资源、收入没有保障,找到的客户是否真的需要解决问题也不确定,与客户之间没有信任保障,增加案件处理难度。从客户层面来说,不知道在哪去找律师,不能确定所找律师的专业是否对口,担心律师收费昂贵而受骗、服务没有保障。”

  如何解决法律服务中的痛点、难点?陈黎斌从保险和共享理念中得到了启发:“我们知道,保险的类型很多,在各行各业都有充分的运用,比如意外险、财产险、医疗险,等等。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其实大部分客户不论是个人客户还是企业客户,他们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是可以预测的,而且这个基数越大,可预测性越强,比如个人用户的婚前财产公证、劳动权益保护、婚姻继承、资产管理、家庭赡养、遗产继承、医疗纠纷、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企业用户的劳务合同、商业合同、知识产权等。目前绝大多数用户对法律的需求是后置性的。首先从发生概率上讲,法律服务是一个低频事件;其次当用户发实际需求时,往往付出的经济成本较高,所以我们引入保险思维将传统司法服务进行前置处理。目前我国律师执业人数近36.5万人,其中专职律师人数32.3万人,每万人拥有律师仅为2.2,据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近14年,同时由于我国律师供应量严重不足,服务可以覆盖的群体较小,律师大量的时间都要用于业务的开拓、服务的也全是已经明确有法律服务需求的客户,传统的服务模式下较低的服务效率制约了法律服务的高效开展。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些服务集成像‘保险’产品一样对法律服务进行标准化、可视化处理,用户需要什么服务就选择什么样的产品,并且通过互联网共享的概念,让律师集中精力、高效的服务于更多社会群体。”

  据了解,该项目摒弃传统互联网信息平台单纯对接模式,采取“互联网+法律”同时融入保险思维及共享的理念将传统司法服务进行前置化处理:通过线上+线下(线上通过与知名政法大学联合组建线上呼叫话务中心、自建APP为会员提供7*24小时全年无休一对一电话咨询业务、文书审查、草拟合同、发律师函等业务;线下通过建立市级分公司,成立市级律师事务所分所、区县级服务机构和邀约律师入驻,为会员提供面对面及司法案件代理服务)双向服务模式为会员提供服务,不仅解决用户个人经济问题、提高司法工作者的个人收入,而且让服务更加专业,低价格的同时提供高水准、定制化的服务。

  陈黎斌表示,平台将实现法律服务产品化、价格透明化、过程可视化、服务专业化、供需保障化,集“法律电商+法律自媒体+法律工具+律师培训+律人社区”于一体,让用户少花钱、律师多挣钱,为家庭提供专属私人律师,为企业提供专属法律顾问。目前,该项目平台的核心运营团队已组建,APP也即将开发完成上线。本次计划融资500-1000万元,期待能与诚信、务实、具有相关行业经验或者渠道、资源的投资人达成长期合作!

(责编:东 华)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