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项目齐上阵 奋力崛起新醴陵

2018年03月29日 10:48:30  来源:金融界
 

  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添动力、以项目求突破,醴陵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基础完善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

  ■记者 王晓红

  这里是历史厚重、科教昌荣的千年古邑,这里是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的花炮瓷都,这里是承东启西、襟湘挹赣的湘东门户,这里是山俊水曲、生态宜居的山水洲城,这里就是湖南省醴陵市。

  醴陵地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核心建设区,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所在地和花炮祖师李畋故里,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花炮之都”。2017年,醴陵县域综合发展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56位,前进17位;工业竞争力位居“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86位,前进7位;首次进入中国县域成长竞争力50强榜单,位居第45位,突破之大、进步之快、效果之好前所未有。

  如今,这座“陶”“花”盛开的城市(“陶”指陶瓷,“花”指花炮),正凭借着“产业突围”之势、“项目攻坚”之姿,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加快转型升级,奏响发展最强音。

  “四个十条”政策红利激活产业发展一池春水

  “今年是醴陵产业项目建设年,主角是企业家,主人翁是员工,主战场是企业和园区,必须在主攻方向上突出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兴市’‘质量强市’。”新年上班第一天,醴陵市委书记胡湘之在企业走访调研时,鼓励各企业发扬实干精神,在产业突围“四个十条”政策的助力下,继续在创新发展、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向高档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2017年,醴陵以“一号文件”的形式重磅推出了产业突围“四个十条”政策,出台了《关于促进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十条政策》《关于促进陶瓷产业发展的十条政策》《关于促进花炮产业发展的十条政策》《关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十条政策》,着力在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集聚发展、强化自主创新、突出招商引资和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求突破,全力扶持产业发展、引领产业突围。全年,共有426家次企业和90名个人,获得了5636万元的奖金“大礼包”。

  在“四个十条”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有力撬动下,醴陵陶瓷、花炮两大传统产业的内生动力被进一步激发,奖补金额占比超过80%。全年,共有287家次陶瓷企业获2930.5万元奖补资金,116家次花炮企业获得1631万元奖补资金,分别占奖补总金额的52%、28.9%。

  醴陵陶瓷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也是全国八大陶瓷主产区之一。2017年,醴陵成功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出口电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第二个出口日用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这也是湖南省仅有的两个国家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宣告了醴陵陶瓷产业正式步入“质造时代”。作为醴陵陶瓷产业的领军企业,华联瓷业及其所属的华联君窑、华联亿嘉和红官窑,2017年共获得“四个十条”政策奖补资金531万余元,仅第四季度申报的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进等17个项目,就获得奖补资金477万元。企业负责人彭龙表示:“2017年,企业共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进行产品研发,更为可喜的是,省内首条陶瓷等静压自动化生产线建成投产,这标志着醴陵的陶瓷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开始转向自动智能型。”

  醴陵是花炮祖师李畋的故里,全国花炮四大主产区之一,烟花爆竹生产已有近1400年历史,形成了集花炮机械生产、安全药物生产、花炮商贸、花炮物流于一体的花炮产业集群,全市共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199家,从业人员近20万,年产值近200亿元。近年来,醴陵加速推动花炮产业转型升级,展开了厂房建设标准化、生产流程机械化、生产工艺科技化、信息技术网络化“四大改造”,安全效应、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实现质的飞跃:烟花爆竹机械产销全国占比80%以上,全市烟花爆竹产业机械化应用率超过70%,爆竹生产涉药工序100%实现机械化生产,尤其是中洲烟花成功研发出全国第一条组合烟花自动化生产线,科富爆竹机械化示范线项目即将竣工。

  目前,醴陵正按照“打造一个高水平的烟花自动化生产示范区、控制全市生产企业数量在200家以内,建成30条烟花自动化生产线,构建生产、研发、服务、监管、环保五大产业体系”的目标和“打造G106花炮产业智能制造聚集带,建设3个花炮自动化生产示范区,带动形成自动化生产多点开花、全面覆盖”的总体布局,深入推进《醴陵市推广烟花自动化生产线三年行动计划》,加速兼并重组、改造升级,培植壮大一批花炮龙头企业。

  “四个十条”政策不仅力促传统产业华丽转身,更助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服饰、玻璃、汽配、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赶超,相关企业在产能、创税、融资、市场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旗滨玻璃的产值和税收分别较上年增长10%、563%,在获得奖补的企业中,以781.3万元高居首位;时代金属成功研发“复兴号”高铁配件,助推醴陵“智造”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华联瓷业、恒茂高科等企业全力以赴冲刺股票上市。

  产业兴市,实干兴邦。醴陵产业发展正沿着“企业要往高处走、创新要往深处走、市场要往宽处走、帮扶要往实处走、链条要往长处走”的路径前行,打造“结构更优、水平更

  高、状态更好”的实体经济。

  “五个十大”项目建设绘就五彩醴陵一张蓝图

  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添动力、以项目求突破,醴陵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基础完善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

  实施重点项目242个,征地6016亩,征拆房屋1600余栋(套),45个项目征拆清零;开工建设陶子湖、碧桂园、新妇幼、新三中、醴陵陶瓷学院等项目133个;竣工投入使用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1915”陶瓷特色街区、东富大道等项目64个;加速推进东城大道、渌江产业服务中心、釉下五彩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一串串数字书写的正是醴陵项目建设的成绩单,2017年,醴陵项目数量之多、投资总量之大创历史新高。

  作为醴陵“四个百亿”工程之一,“中国陶瓷谷”项目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基础投入200亿元,是集“会展交易、旅游休闲、创新创业、商业商住、现代物流”于一体的陶瓷艺术特色集中体验区,项目突出“产城融合”理念和“陶瓷文化”主题,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推进建设,由多个功能片区组成,大小数十个子项目支撑。2017年金秋时节,来自25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671家企业、46.2万人次,以瓷为媒齐聚“中国陶瓷谷”,共同见证了“2017中国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中国陶瓷谷”这一区域品牌顺势强势崛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副主席托比恩誉为世界陶瓷艺术的“好莱坞”。

  2017年6月,暴雨袭湘,三湘大地一片泽国。然而,居住在醴陵市仙岳山街道南门社区的居民们,却惊喜地发现“年年汛期泛滥成灾的洪水”这一次竟然被阻挡在了家门口。原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刚建成不久的“瓷城古韵·一江两岸”项目,通过该项目西排渠泵站的防洪功能,实现了对水位高低的适时调节,保护了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彻底终结了当地“逢洪必涝”的隐患。“瓷城古韵·一江两岸”项目位于醴陵城市核心区,是重点民生工程,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备受醴陵百万人民瞩目。该项目集防洪、景观、休闲、购物、美食、旅游功能于一体,包含了渌江广场、南街酒吧、美食街、礼品街、醴陵门、清代文庙、千年县衙等53个子项目,规划面积为400公顷,建设面积160公顷,两岸总长度8.2公里,将建设成为市民宜居的生活空间、城市文化的形象地标、醴籍游子的故乡记忆、游人向往的休闲胜地。

  项目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今年,醴陵将以“五个十大”项目为总抓手,通过推动中国陶瓷谷产业群、电瓷产业园等十大产业项目,陶子湖片区、创新创业园等十大园区项目,一江两岸、地下综合管廊等十大城镇项目,醴陵陶瓷学院、新三中、新妇幼等十大民生项目,烟花自动化生产线、中南大学高速列车研究中心等十大科技创新项目,全力打好“项目攻坚战”。

(责编:晴天)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