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迪士尼乐园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一名男游客在与玲娜贝儿互动时,不仅无视工作人员的劝阻,还对扮演玲娜贝儿的工作人员实施了不当行为,包括掀开其裙子、拍打头部等,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批评。这一事件再次将“玩偶扮演者”这一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也引发了公众对主题乐园服务质量、游客素质以及IP形象背后“内胆”(即扮演者)权益的深刻反思。
据现场目击者描述,事发当天人流量较大,玲娜贝儿在人群中热情地与游客互动,甚至飞吻致意。然而,在拐角处,一名高大的男性游客突然伸手拍打玲娜贝儿的头套,尽管有工作人员及时制止,但为时已晚。事后,有知情人爆料称,该扮演者被送往医院,确诊为脑震荡。这一事件不仅让网友震惊,也让许多关注玲娜贝儿的粉丝感到愤怒和心痛。
事实上,这并非迪士尼乐园首次发生类似事件。早在2018年,就有游客对“雪莉玫”进行拍打,导致扮演者头部受伤;2019年,“花栗鼠蒂蒂”在巡游中也被游客敲击头部,造成脑震荡。这些事件一再表明,游客对玩偶的“亲密接触”行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而迪士尼方面在管理和游客教育方面仍显不足。
与此同时,此次事件还引发了关于“掀裙子”这一行为的广泛争议。尽管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掀裙子常被用作一种“搞笑”或“挑衅”的方式,但此次事件中,男游客的行为显然越界,不仅侵犯了工作人员的尊严,也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示范效应。有评论指出,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对“可爱”和“互动”的理解,更可能助长对女性的物化和性骚扰倾向。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一事件也揭示了“内胆”这一群体的困境。作为迪士尼IP形象的“活体”,扮演者们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还要面对身体上的伤害。他们每天穿着15斤重的服装,长时间站立,情绪必须始终保持高涨,甚至在被游客骚扰时仍需保持微笑。然而,他们的付出却常常被忽视,甚至被戏称为“不敬业”或“内胆”。这种将人“物化”的现象,不仅伤害了劳动者的尊严,也反映了社会对“玩偶”与“人”之间界限的模糊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参与式文化”的反思。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用户对IP形象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形成了以“川沙妲己”为代表的二次创作热潮。然而,这种参与并非没有边界。当用户将“玩偶”视为可以随意摆弄的对象时,实际上已经越过了尊重与界限的底线。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引导用户在参与中保持理性与尊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次事件也提醒我们,无论是虚拟偶像还是现实中的玩偶扮演者,都应受到应有的尊重。迪士尼作为全球知名的娱乐品牌,理应承担起维护员工权益和提升游客素质的责任。只有在制度与文化双重保障下,才能真正实现“守护魔法”的初衷,而不是让“魔法”变成伤害的工具。
玲娜贝儿的每一次“翻车”,都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一次拷问。我们期待迪士尼能够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员工的保护,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让“魔法”真正成为照亮童心的光,而非伤害的利刃。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