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谈互联网“黑话烂梗”泛滥,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面临挑战

2025年08月05日 10:45:50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黑话烂梗”现象的泛滥,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些看似幽默、轻松的网络用语,不仅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也对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和文化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黑话烂梗的表现形式多样,如“鸡你太美”“你个老六”“我没K”等,这些词汇往往带有戏谑、夸张甚至低俗的意味。它们通过谐音、缩写、隐晦表达等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但同时也导致了语言交流的障碍。例如,一些家长和老师表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这些网络用语,却无法准确解释其含义,甚至在作文中也出现了“奥利给”“我真的栓Q”等网络词汇,让老师感到困惑。

  更令人担忧的是,网络黑话烂梗的泛滥不仅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还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一些网络黑话暗含贬义、嘲讽或低俗内容,如“佛媛”“骑媛”等,扭曲了原本美好的词汇含义,甚至给一些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掩护。此外,一些网络烂梗还涉及对社会事件的恶搞和调侃,如“少走XX年弯路”“化粪池警告”等,不仅缺乏对受害者的尊重,也消解了社会应有的道德底线。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网络黑话烂梗的泛滥反映了语言使用的简化趋势。有学者指出,语言的简化往往伴随着思维的简化,而青少年正处于语言习惯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过度使用网络黑话可能会削弱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例如,一些学生在作文中频繁使用“YYDS”“DDDD”等网络用语,导致语言表达变得空洞、缺乏内涵。

  面对这一现象,国家层面也采取了积极措施。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问题。这一行动旨在引导网络语言回归规范,保护青少年的语言环境和心理健康。

  与此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承担起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语言的责任。学校应加强母语教育,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鼓励他们使用规范、健康的语言进行交流。家长则应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避免盲目迎合网络潮流,引导孩子远离低俗、不规范的网络用语。

  网络黑话烂梗的泛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心理,也暴露出语言教育和网络监管方面的不足。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青少年在健康的语言环境中成长,真正实现“好好说话”的目标。

(责编:东 华)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