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高温的炙烤下,河南省多地迎来严重的干旱天气,农田干裂,庄稼枯萎,农民们不得不顶着烈日,凌晨起床,带着水泵和水管,排队到机井口抢水浇地,以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这一幕幕辛劳的场景,不仅展现了农民的坚韧与执着,也折射出当前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据红星新闻记者报道,今年夏季,河南多地气温持续攀升,部分地区甚至超过40℃,而降雨量却大幅减少,导致旱情加剧。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农户们不得不在凌晨三四点起床,带着自家的水泵、水管等设备前往村里的机井口“占位”,等待轮到自己浇水。张大爷和老伴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们今年已60多岁,家中有七八亩地,平时种玉米和小麦。然而,由于长时间未下雨,玉米已经长到一人多高,但叶片却因缺水而卷曲。为了防止玉米被晒伤,他们在浇水时还要穿上长袖衣服,戴上遮阳帽,尽管如此,衣服仍然被汗水浸透。
类似的情况在河南多地普遍存在。李大哥今年57岁,家中有十多亩地,主要依靠机井灌溉。他说,自6月18日下了一场大雨后,几乎再没见到有效降雨,而今年的旱情比往年更为严重,他不得不每天凌晨出发,带着设备去浇地。而像他这样的农户并非个例,许多农民为了保住庄稼,不得不在烈日下连续作业,甚至通宵达旦。
在河南驻马店、周口、漯河等地,旱情尤为严重。根据河南省气象局的数据,全省55%的站点存在重度及以上等级的气象干旱,其中驻马店、周口和漯河大部达特旱。为了应对旱情,河南省已启动第二轮抗旱保粮工作,拨付上亿元资金支持抗旱。周口市、驻马店市分别下拨了2000万元和900万元抗旱资金,用于应急打井、机井维修、调水引水和设备购置。此外,河南省政府还紧急安排下达2000万元抗旱资金,并预拨中央5000万元和1亿元“一喷多促”资金,以支持重点地区抗旱保秋。
然而,尽管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但农民的抗旱压力依然巨大。在河南一些村庄,机井数量有限,农户们不得不排队等候,甚至有人为了能排上水,整夜守在田里。夏玲一家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用了七天七夜才浇完十几亩地,期间全家人都住在田里,没有回家。而另一名村民林雪则表示,她母亲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去占井,只为能及时浇上水。这种“靠天吃饭”的传统方式,在极端干旱的天气下显得尤为艰难。
除了人力上的付出,农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由于干旱导致播种推迟,玉米的生长期缩短,产量可能下降。据郑州市新郑市的村民王丽介绍,玉米的成长周期在120天至150天之间,如果推迟播种,生长期变短,产量将受到影响。此外,为了应对干旱,许多农户不得不购买抽水机等设备,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专业浇地人应运而生。他们不仅为他人浇地,还为自家农田提供灌溉服务。这些专业浇地人通常从事这项工作已有十多年,随着年轻一代涌向城市务工,农村务农人口逐渐老龄化,他们成为了保障农田灌溉的重要力量。他们使用先进的喷枪设备,能够更高效地完成灌溉任务,同时也能节省水电资源。例如,一位专业浇地人表示,他一天能浇七八亩地,而传统方式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此外,他还提到,有些主家会主动帮他看守设备,以确保安全。
然而,尽管有专业浇地人的帮助,农民的抗旱之路依然充满挑战。在河南一些地区,由于机井数量不足,农户们不得不排队等候,甚至有人为了能排上水,整夜守在田里。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灌溉设施功率较小,农户们只能依靠有限的水源进行灌溉。例如,在淄博市沂源县,一位果农李先生表示,当地许多农户的井要么离田地太远,要么灌溉设施功率太小,导致大家只能排队浇水。
面对这一系列挑战,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积极行动。例如,河南省水利部门已开闸放水,全力保障农田灌溉。同时,一些社区和企业也组织了送清凉活动,为户外工作者提供绿豆汤、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用品,以缓解高温带来的不适。
然而,尽管有这些努力,农民的抗旱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正如一位专家所指出的,河南地处东亚季风边缘地带,受季风和高压系统的影响较大,一旦季风偏弱或高压停留,极易引发干旱。此外,气候变暖也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使得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更加频繁。因此,除了加强抗旱措施外,还需要从长远角度出发,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灌溉效率,减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河南的高温干旱不仅是一场自然考验,更是对农业系统和农民生活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们用辛勤的汗水和不屈的精神,守护着他们的庄稼和生计。希望这场高温干旱能够早日过去,让河南恢复往日的清凉与活力,也让农民们能够安心种地,不再为水发愁。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