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正值中学新生录取报到高峰期,北京市某中学的新生家长群却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诈骗。9名家长在群内看到“老师”发布的交费通知后,轻信并扫描了对方提供的二维码进行转账,共计被骗取4000余元。这一事件迅速引起学校和警方的高度重视,最终在警方的及时介入下,骗子被成功“踢出”群聊,并向警方报案,为后续追回损失提供了重要线索。
据北京市反诈中心通报,此次诈骗事件发生在学校刚组建的新生家长群中,骗子利用夜间人少之机混入群内,冒充班主任发布虚假收费通知,并附带收款二维码,诱导家长转账。由于该群未设置管理员审核机制,骗子得以顺利混入并实施诈骗。在发现异常后,有家长起疑,立即向学校老师核实,真正的班主任迅速在群内发布消息,揭露了骗子身份,并将骗子“踢”出群聊,随后向警方报警。
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展开调查。初步询问发现,该群共有200多名成员,但未设置管理员审核权限,骗子在夜间趁人不备混入群内,随后冒充老师发布交费信息。如果不是家长及时发现并核实,骗子可能还会继续在小群中实施诈骗。民警提醒,此类诈骗手段屡见不鲜,骗子往往利用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心理,以“交费”“报名”等名义实施诈骗,家长应提高警惕,切勿轻信群内不明信息。
针对此次事件,北京市反诈中心发布紧急提醒,呼吁学校和老师在组建新生家长群时,务必进行身份核验,不在群内收取钱款,并做好防范提示。同时,家长也应提高警惕,加入群聊后,可先与班主任或学校确认群内管理人员身份,对群内发布的收费、转账等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易扫描不明二维码或点击陌生链接。
此外,警方还提醒,一旦发现疑似诈骗行为,要第一时间向学校反映并报警,留存好相关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配合警方调查处理。同时,家长在遇到疑问时,应通过官方渠道向学校核实,不要直接在群内询问陌生“管理员”或“老师”,以免被骗子误导。
此次事件不仅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诈骗案例,也反映出当前教育领域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通过微信群与学校沟通,如何保障信息的真实性与安全性,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此,学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及家长的防范意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此次北京某中学9名新生家长被骗4000余元的事件,再次敲响了反诈警钟。在信息化时代,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家长和学校必须提高警惕,加强沟通与核实,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环境。警方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安全、透明的教育环境。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