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票“量身高”不如“看年龄”,实现公平与普惠

2025年08月01日 09:02:51  来源:综合
 

  近年来,关于儿童票是否应以身高或年龄作为判断标准的争议持续发酵。随着我国儿童平均身高的显著增长,许多原本享受儿童票优惠的儿童因身高超标而无法继续享受这一福利,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道路运输价格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儿童票优惠政策将从“量身高”转为“看年龄”,这一政策调整不仅是对现实需求的回应,更是对儿童权益保护理念的升级。

  从历史背景来看,以身高为标准的儿童票政策源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初期,当时儿童平均身高较低,1.2米或1.4米的身高标准基本能够覆盖大部分儿童。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状况的改善,我国儿童的平均身高已大幅增长。例如,2014年数据显示,我国10周岁男女儿童平均身高均超过了1.4米,13周岁男性儿童平均身高超过1.6米。这意味着,许多儿童在达到法定年龄后,因身高超标而无法享受儿童票优惠,显然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相悖。

  在实际操作中,身高测量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例如,上海环球港主题乐园曾因一名小朋友穿鞋超过1.4米但脱鞋后未达标准,被拒绝购买儿童票,引发家长不满。乐园主管甚至质疑“难道要让小朋友脱鞋去玩吗?”。此类事件反映出,单纯依靠身高作为判断标准不仅难以准确识别儿童身份,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矛盾。

  相比之下,以年龄为标准则更为科学和公平。年龄是判断儿童身份的直接依据,通过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可以清晰确认儿童的年龄,从而避免因身高测量误差或主观判断带来的不公。此外,年龄标准也更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确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的优惠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等地的部分景区和地铁系统已经实行了“身高+年龄”双轨制,即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可享受儿童票优惠。这种做法既考虑了儿童身高的个体差异,又兼顾了年龄的客观性,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专家建议,国家层面应进一步推动儿童票标准的统一,建立以年龄为主、身高为辅的双轨制体系,以更好地保障儿童权益。

  从法律角度来看,儿童票优惠政策是国家和社会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怀体现。单纯以身高为标准的政策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新趋势,也与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精神不符。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快立法进程,明确儿童票标准的法律依据,推动儿童票政策向更加公平、科学的方向发展。

  儿童票优惠标准的调整不仅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更是对儿童权益保护理念的深化。从“量身高”到“看年龄”,不仅是政策的转变,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未来,随着更多地区和行业的采纳,这一政策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真正实现儿童票的普惠性与公平性。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