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围绕“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作出重要部署,标志着我国在教育公平与民生保障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此次会议不仅回应了社会对减轻家庭教育负担的关切,也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据新华社消息,7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惠民举措。会议强调,这一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提升学前教育普及率和质量,推动教育公平向更深层次发展。同时,会议还要求各地细化方案,确保补助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加强动态监测评估,科学核算办园成本,统筹公办、民办幼儿园补助政策,做好特殊儿童群体的政策衔接和兜底保障。
从政策背景来看,“免费学前教育”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出国家对这一领域的高度重视。此前,2023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学前教育法》也提出:“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实施免费学前教育,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 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体现了政府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决心,也反映了当前人口形势下对生育支持政策的迫切需求。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实施路径需要逐步推进。他建议,公办和民办园应享受等额财政补贴,以确保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此外,他还指出,普惠性学前教育应从排拒性转向包容性,让所有孩子均等享受财政补助,这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例如,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城市已试点3年免费学前教育,浙江、福建厦门已实现3-6岁儿童全覆盖。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超20个省份启动免费试点,覆盖约30%的适龄儿童,重点在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这些试点经验为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财政投入的角度看,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学前教育占比仅为6.2%。相比之下,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指出,目前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整体教育经费比例最低,实行免费教育政策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应优先考虑在该领域让老百姓享受改革成果。他认为,这一举措体现了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的要求。
在政策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地区民办园补贴标准偏低,导致学前教育资源减少、质量下降。对此,储朝晖建议,应优化财政投入结构,确保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合理比例。同时,他还指出,公办与民办享受等额财政补助在国外较为普遍,如丹麦私立幼儿园收入中70%来自与公办园等额的政府补助,另30%向家长收费,提供多样、就近服务。
免费学前教育的推出不仅有助于降低家庭生育成本,还能提升学前教育职业的吸引力,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学前教育事业。此外,这一政策对于国家整体而言,甚至高于高等教育的教育收益率,对公民素质培养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政策的实施也与当前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相契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表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中经济激励措施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总体来看,国务院此次常务会议的部署,标志着我国在学前教育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和细化,免费学前教育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为更多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