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将全面取消绩点,推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2025年07月26日 19:00:57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2025年7月26日,北京大学正式宣布将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行等级制成绩评定方式,不再使用传统的绩点(GPA)制度。这一改革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在评价体系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旨在减轻学生学业压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避免“唯分数论”的弊端。

  此次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GPA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不再为追求高分而陷入“内卷”。以往,绩点不仅影响奖学金、保研资格,还与选课、转专业等密切相关。许多学生为了提高一两分的绩点,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刷题、准备考试,甚至牺牲了科研、社会实践等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的活动。而等级制的引入,将成绩分为A、B、C、D、F五个等级,用优秀率和优良率替代GPA,从而减少学生对分数的过度关注。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早在2020级学生中就已开始试点等级制成绩评定。该学院的副院长王世强表示,取消绩点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科研、实验和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他指出,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远比短期的高分更能体现一个学生的潜力。此外,等级制的实施也给予了教师更大的评价自由,不再受制于“优秀率”等硬性指标,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

  然而,这一改革也引发了广泛讨论。一方面,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等级制可以缓解学业压力,让学生更自由地探索兴趣,不必再为“0.1分”争得头破血流。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人担忧,等级制是否会导致新的不公平现象,例如在保研、留学申请等环节中,如何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此,北京大学教务部表示,学校将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相关制度,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北大此次改革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也在逐步推行类似的等级制或多元评价体系。例如,清华大学自2015年起就已全面取消百分制,采用12档等级制记录成绩。这些改革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趋势,也与国际上一些顶尖大学的教育理念相契合。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等级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单纯取消绩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绩点为王”的问题。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所指出的,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多元的整体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纳入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与质量提升。

  北大此次全面取消绩点的改革,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的挑战,更是对未来教育方向的一次积极探索。它或许会带来一些短期的争议,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改革有助于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