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以冲突进入消耗对峙阶段,双方伤亡人数已超过3000人

2025年06月21日 17:01:06  来源:综合
分享到:
 

  随着以色列与伊朗的军事冲突持续升级,双方已从初步交火转向更具破坏性的对峙阶段。2025年6月21日,以色列政府宣布将采取持久战策略,以应对伊朗的军事威胁。为应对伊朗的导弹袭击,以色列翻修了500个公共防空设施,并增设1000个路边避难设施,同时对伊朗首都德黑兰及中部、西部的导弹发射阵地进行了打击。与此同时,伊朗也通过导弹袭击以色列多地,试图削弱其军事能力。

  冲突的升级不仅体现在军事层面,还涉及战略层面的博弈。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6月18日宣布,伊以冲突已进入“大战”阶段,双方伤亡人数已超过3000人。他强调,伊朗将采取“关闭以色列战争机器”的行动,目标包括以色列的军事指挥中心、能源设施及关键基础设施。而以色列则通过精准打击伊朗的军事目标,试图迫使德黑兰民众大规模撤离,从而削弱其政权稳定性。

  国际社会对冲突的持续升级表示担忧。美国和以色列在伊朗问题上的联合行动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而俄罗斯和中国等大国则呼吁双方保持克制。然而,美伊谈判进程受阻,伊朗已退出第六轮伊核谈判,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不确定性。此外,美国与澳大利亚的“奥库斯”联盟强化,虽未直接干预伊以冲突,但其在中东的战略布局可能间接影响地区平衡。

  平民伤亡和经济压力成为冲突的另一重代价。伊朗使用携带集束式战斗部的弹道导弹袭击以色列,尽管拦截系统成功拦截部分导弹,但碎片仍造成以色列中部停车场及建筑的大火。以色列本土的防空压力加剧,经济负担加重,而伊朗则通过消耗以色列的军事资源,试图在持久战中占据优势。

  冲突的长期影响也引发国际社会的深度担忧。军事对抗的升级可能引发核军备竞赛,甚至波及更广泛的地区冲突。专家指出,当前局势已进入“行动时钟战争”阶段,双方短期内难以达成停火协议。同时,伊朗与以色列的对抗可能重塑中东地缘政治格局,迫使美国、俄罗斯等大国重新评估其在中东的战略部署。

  从历史经验来看,类似冲突往往伴随“消耗战”特征。1967-1970年的埃以“消耗战”中,双方通过空袭和地面作战逐步消耗彼此力量,最终在1970年达成停火协议。尽管当前伊以冲突的复杂性远超历史案例,但其核心逻辑——通过持久战消耗对方资源——仍具参考价值。

  未来,冲突的走向将取决于双方的军事耐力、国际干预力度及地区局势的演变。目前,伊朗和以色列均未明确表示寻求停火,而美国则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缓和局势。然而,随着导弹技术的提升和国际干预的不确定性,冲突可能进一步升级,甚至引发更广泛的地区危机。

  综上所述,伊以冲突已进入消耗对峙阶段,双方在军事、经济和政治层面均承受巨大压力。国际社会需警惕局势失控的风险,同时推动对话机制,以避免冲突演变为不可控的全面战争。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