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创新和展望未来,作为智库和媒体需同现今影响力主要建立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美中学术界的中坚力量老中青三代打交道。
美国亚太事务基金会和智库洛杉矶办事处正在利用各种交流形式同美中智库的中、青年学者对话,鼓励其发挥创新能力,促进中、青年学者对美中两个国家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的差异进一步了解,推动深化交流,以提供有利於美中关系的良性互动的政策性学术报告。日前某媒体刊出《美专家辩论 中美趋新冷战?》一文,记录了三位在研究中国、和美中关系方面杰出的美国专家教授柯庆生(Thomas J. Christensen)、谢淑丽(Susan Shirk)和夏伟(Orville Schell)日前就美国现行中国政策是否继续及美国和中国是否正在走向新冷战在圣迭戈进行的辩论。

柯庆生照片
文章刊出后,涟漪不断。就 记者收集的反馈,读者反馈集中在:“中美搏奕核心是政治文化相互渗透,这一过程若任何一方走了极端都个有可能导致事态失控!” “美国不会坐视中国成为与之全面抗衡的世界性大国。” “中国的对外关系,不可能由美国来安排。”“典型的美式思维看中国,按其观点,中国似乎不该产业升级。” “中国现在可能和美国冷战吗?”等问题上。显然,美中智库学者和知识分子在思维逻辑上有很大的不同。
谢淑丽在当天的研讨会上曾经表示:“对目前的中美关系感到忧虑。”柯庆生则:“我们不认为中美之间是零和博弈,将来也不会是零和博弈。双方都是对方前两位的贸易夥伴……我不认为中美之间有爆发新冷战的危险。”而夏伟却说:“中国人认为‘美国在找茬。’这正是受害者心理造成的结果。”
谢淑丽照片(左面)
为此,记者专访了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的中国籍博士闫临轩。闫临轩说,很高兴美国有像柯庆生一样的学者会用“外交政策形成的青少年时期”来形容19世纪晚期的美国外交,因为这表示有人意识到,美国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可能会有不够成熟的一面。美国的不成熟是可以理解的——她三面环海,陆上只有两个温顺的邻邦。自从19世纪中期当英国人在七年战争中把法国人从加拿大赶出去以后,美国本土就再也没真正遭受过来自陆上的威胁,所以在不久后才可以有底气在法国和西班牙的支持下发动独立战争。在直到美国於20世纪初期开始逐渐改变“孤立”政策之前,美国对地缘政治唯一的理解仅限於“门罗主义”。而后者并不直接涉及到美国本土安全,因此按照柯庆生的说法就是并不涉及到美国“维护‘合法’的利益和现状”,所以美国也不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承担更大的风险”。这是美国的幸运,也是美国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