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秋,成空数架歼-10战机,自高原某机场编队起飞,首次在海拔4200余米某机场降落,着陆数十分钟后再次起飞返航,标志着我国产新型战机具备了高原全域作战能力。
【雪域回响】 时任成空航空兵某师副参谋长陆懿,是首次飞赴海拔4500余米高地执行实弹任务的“主投”,他告诉记者:“歼-10战机高度表都没达到这个海拔高度,各种性能数据完全靠飞行员算出来、飞出来、摸索出来。”那天,当他驾战机准确命中目标时,心里奔涌着深沉的感慨:“在高原飞行,要跟天斗,跟各种极限斗,需要勇气,更需要硬本领。”
谈及保障该机场试航这一极限挑战,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兵某团时任机务副中队长冯一,却用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字眼:“爽!”
中国歼10战机
试航那天,天气骤变,给原本恶劣的条件又增难度。数架新型战机冒雨成功降落后,冯一和战友们紧张展开战机再次起飞准备。20分钟后,当他们顶着寒风注视战机刺向天际时,强烈的高原反应使一张张脸乌紫暗沉,但眼里闪着坚毅……
“破限的破限”,有人这样形容那天的保障。而作为80后的冯一语调轻松:“在极端条件下,特别困难地完成前所未有的任务,更觉得爽!”
冯一说,他身处曾荣获空军“模范机务大队”荣誉称号的先进集体,老一代航空机务兵代代传承的“四股劲”精神,是他和战友托举战机翱翔高原的力量源泉——
中国歼10战机
“有一股不畏艰苦、连续作战的拼劲,有一股愈挫愈勇、愈战愈勇的韧劲,有一股能打硬仗、敢打恶仗的猛劲,有一股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冲劲……”
站在2015年金秋回望,海拔4500米以上多兵机种陆空联合演习,成空部队连续砺炼5年,已飞翔战斗自如。然而,这经历了难度递增的艰苦锻造。
“铁心向党,铁拳无敌,铁纪如山。”2012年秋,成空地空导弹某旅带着“三铁”团队精神,长途奔袭参加高原陆空联合演习。率队出征的旅长陈凌一脸自信:“经过极端条件下训练,我们突破了武器系统的禁区,训练水平得到提高,取得了发发命中的佳绩。”
而伴随着一次次突破极限的探索,驻藏雷达某旅组建的“会跑的”雷达机动分队,长年拉动砺炼,如移动的“千里眼”,随时听令奔赴雪域大地;工程保障群、后勤保障群、装备保障群和野战救护保障群,也伴着新型战机的翱翔砥砺淬火……历史必将铭记。从2009年到2015年,历经6个春秋,“西南雄鹰”振翅飞翔的英姿,深深镌刻在了珠穆朗玛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