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宇信和《中华遗产》杂志主编黄秀芳,就“网络时代的汉字文化”这个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生僻的古汉字“囧”等在网络上走红,原因是什么?由古老甲骨文演变而成的中国汉字,何去何从?专家们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和”字成为“最中国”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几百名演员扮演的活字印刷字模,通过不断变幻,由大篆、小篆,又到楷书,用三种不同字体展现了同一个汉字——“和”。
最新一期的《中华遗产》杂志发布了该社组织的“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评选结果。50名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先海选出374个汉字,主办方还在网站上广泛征求网友意见,最终“和”字赢得了网上投票的最高票数。
谈及“和”胜出原因,黄秀芳表示,这个字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哲学思想,深入人的骨髓,不自觉地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指南。“和”字折射出来的理念及哲学思想深入人心,这些理念从汉字出现后渐渐孕育成长,至今已有几千年。
美国《华尔街时报》也就此专门撰文称,比起当代的标语口号,“和”字在中国人精神中拥有更深厚的渊源。它是中国哲学家,包括中国人的偶像孔子,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最推崇的理念。它还意味着“公平”“平衡”“温暖”等多个中国人长久以来所怀的理想。
“火星文”哗众取宠?
“懷淰①呿卟複返の圊舂”,在一个90后少年的博客里,火星文大行其道,翻译成简体汉字是“怀念一去不复返的青春”。“火星文”在网络火爆流行,是否与汉字规范化产生冲突?王宇信在访谈中温和批评了“火星文”。他认为“火星文”有点哗众取宠,提倡青少年网民规范书写汉字,从小打下扎实的汉字基本功。
对于“烎”等生僻字在网络流行的现象,两位专家表达了不同的看法。黄秀芳认为,这是“古字新用”。就“囧”字来说,现代人对这个字形象的理解是,里面的一撇一捺,就像两条皱起来的眉毛,下面的“口”是张大的嘴,传神地表现出一个人郁闷、尴尬的处境。在黄秀芳看来,这一类字只要能够被越来越多人接受,能够流传开去,就有其内在生命力和意义。“这个要用时间说话,如果一开始觉得新鲜,大家觉得好玩,但是不认同它,可能这个现象就消失了。”
王宇信对此则持批评态度,他认为生僻字的流行和火星文一样,有点哗众取宠。
现在很多网友在微博或博客上故意使用错别字,没曾想也形成了网络流行语,比如说“悲剧”这个词,在网上被人写成了“杯具”。王宇信建议网友们不妨在真正汉字游戏上下工夫,提高文化底蕴,比如学用汉字作藏头诗等等。
无独有偶,在今年9月份召开的“两岸汉字艺术节”上,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台湾文化总会副会长林谷芳等学者也表现出对汉字发展的忧心忡忡。学者们认为,随着键盘时代的来临,中国书法在新一代书写中的边缘化现象日益严重。汉字是中华民族得以一统、延续、繁衍、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载体,汉字本身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因此谈中华文化,就离不开汉字,谈汉字就已经切入了中华文化。近年来,汉字文化面临的冲击不仅来源于网络,传统文化的衰落也连带着汉文字文化的衰落。
甲骨文正在申遗
兼任着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的王宇信,主要研究甲骨学与殷商史,并研究原始社会史及先秦政治制度史、商周考古学等。可谓是中国甲骨学的泰斗。
王宇信在访谈时透露,中国甲骨文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在进行中。2009年,在王懿容发现甲骨文110周年之际,200多位世界各国专家在韩国举办的汉字文化研讨会上一致认为,汉字不仅仅是中国的,也不仅仅是汉文化圈的。它是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应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研究继续发扬。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有序的文字,历史悠久。”王宇信提到,世界上还有其它的古汉字,如古巴比伦、古埃及的楔形文字,但是它们都已失去了生命,不再为今人所用,只有汉字历久弥新。王宇信说,汉字应该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中国目前最早的有记录文字是甲骨文,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发展起来虽然经历了不少变异,但文字的主要骨架仍然一脉相承。
王宇信在访谈中还澄清,媒体所报道的“昌乐骨刻文”和殷墟的甲骨文没有联系。2004年,山东昌乐县一座墓里面出土了一百多个甲骨的兽片,上面有600多个文字,被称为“昌乐骨刻文”。“昌乐所发现的骨刻文,不是墓葬里出土的,而是在遗址外面捡的。”王宇信强调,仅靠甲骨上的图案,不足以说明就是文字,“没有年代检测报告,又把不是文字的说成是文字,那是不行的。”
今年1月初,国家文物局请包括王宇信在内的文物界元老对“昌乐骨刻文”进行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昌乐骨刻文”并非甲骨文。
声音
语言并不是“非此即彼”
“火星文有什么不好的,只要能够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什么语言都不是错!”网友m _鐧箪说。针对专家学者批评的“火星文”,不少年轻人大喊冤枉。
“千篇一律很有意思吗?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名字,为什么不能写出不一样的文字?”网友奇奇说,个性化已经不是个新概念了,一个人的着装、说话方式、饮食喜好都可以个性化,语言文字当然也可以。“我用火星文打字,并不代表就会忘记汉字,如果语言是非此即彼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外语?”网友奇奇告诉记者,用火星文在网上沟通时,他和朋友之间会产生一种默契感,这是规范汉字所不具备的魅力。
被称为“火星文”的文字,多是用符号、繁体字、冷僻字、日文等非正规汉字符号组合而成的,看起来很像乱码或者打错的字,用法完全不同于汉语规范,但仔细分析和揣摩,又能感受出其意思。比如“爱”字写成“じ☆ve”,“3Q到Orz”意为“感谢得五体投地”……与此同时,网络上还推出“火星字输入器”,只需像平时一样输入汉语拼音,就能打出一篇“火星文”。记者在百度上输入“火星文”,第一个搜索到的结果是“在线火星文转换器”,如今,就算你读不懂火星文也不怕,高科技在助长这项另类文化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解读它的便捷工具。
在火星文风靡的“90后”群体中,也有人表示出对火星文的嗤之以鼻。“火星文很不协调,一点美感也没有。”出生于1996年的初三男生蔡汇明说,虽然在和同学的聊天中偶尔也会敲几个火星字,但他并不认同火星文,“有钻研火星文的功夫,还不如去多认几个汉字,多学几条成语呢!”汇明说,火星文会对语文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