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华润董事长傅育宁:戒骄戒躁 防止重蹈宋林覆辙
红色央企在港资本腾挪术
[摘要] 随着中信集团在港整体上市步伐的逼近、华润腐败丑闻的爆发,以及一些在港央企内部反腐升级,在港央企的资本运作路径,再次引发外界关注。
随着中信集团在港整体上市步伐的逼近、华润腐败丑闻的爆发,以及一些在港央企内部反腐升级,在港央企的资本运作路径,再次引发外界关注。
香港传统四大央企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港中旅集团和光大集团,以及后来居上的中信集团,均具有“红色”背景,历史源远流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公私合营浪潮中,摇身一变成为中央直属企业。此后历经数次重组改制,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攻城略地,不断扩张,尤其是在港资本运作的手段,令人眼花缭乱。
中信借壳“蛇吞象”
尽管不在传统的“香港四大央企”行列,中信集团最近的资本运作,仍令市场叹为观止。
这是香港市场今年最大的一场红筹上市盛宴—中信集团计划向中信泰富注入所有资产,以实现整体上市。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对此感到高兴,希望其计划会成功。但不评论有关交易是否符合香港上市规则。
6月3日,中信泰富(00267.HK)通过收购中信股份,令中信集团在香港整体上市的交易获得中信泰富股东特别大会通过,高达99.26%的独立股东赞成该交易。作为此次“震撼性交易”的主推手—现年57岁的中信集团董事长、中信泰富主席常振明称,公司人事任命将更市场化和透明化,他个人目前“不太可能退休”,争取中信集团香港整体上市7月完成。
香港一位资深的投行高管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此次中信集团借壳属于“蛇吞象”的交易,中信泰富的规模大增。但这种收购或需监管部门批准。
中信集团香港整体上市计划火速推进,仅用半个月即敲定“鲸吞式”借壳。4月16日,中信泰富正式披露中信集团注资详情:对中信股份收购作价2269亿元人民币(约2865亿港元),其中向中信集团发行价值约1770亿元股份,向机构投资者发行499亿元筹资。
完成交易后,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将改名为“中国中信”(也称“中信股份”),中信集团在新中信的持股为75%-85%,其余则由公众持股。未来的新中信在香港综合性企业中,将在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资产三方面均排名第一。
此次中信集团香港整体上市,最大的看点是迁册香港。常振明表态称,既然注资到香港,“等于原来的中信泰富也就变成中信股份了,当然中信股份也就是香港的公司”,因此从法律上来说,从监管等方面而言,新中信“都是一个香港的公司,总部当然是要放在香港”。
李小加的评论则颇为谨慎。在他看来,中信集团有其独特性,因为很少央企子公司在香港有这么长的运营历史。事件反映内地大型企业正加速国际化,包括投资、产品及资本运作等方面,认为香港可以从中扮演重要角色。
巨无霸的新中信即将诞生—其合并资产在2013年的营收达到4100亿港元。目前中信集团在港已有六家上市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跨行业综合性企业集团,也高于华人首富李嘉诚总部在香港的和记黄埔。
对于新中信的资本运作,常振明显然信心满满,“过去子公司和集团互相竞争的业务如房地产等,现在在一个公司中将通过并购、剥离等方式产生价值。另外在公司内部通过资本配置,也可以带来更高附加值的收益。除了平衡风险外,还可以展开跨业务合作,减少融资成本等。”
华润的万亿帝国
前董事长宋林落马、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傅育宁接管,老牌央企华润集团,如今再次站在风口浪尖,整合多间药企的计划可能由集团整体上市取代。
和大多数央企不同,华润可谓扎根香港。由最早的两根金条起家,到如今已在香港和内地分别拥有5家上市公司的商业巨头,这家发展逾75年的大央企,现在已成为一个超过万亿(港元)的多元化控股集团。
华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1992年,华润集团注资上市公司永达利,更名华润创业,成为华润系第一家上市公司,开创了中资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先河。2000年,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目前,华润96%的资产已经上市,集团整体上市正在提上议事日程。从2013年以来,华润系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动作,将华润逐步拉进公众视野。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三九、华润双鹤、华润万东,因涉及重大资产重组而相继停牌。
接近华润高层的香港投行高管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医药板块是华润集团第二大板块,2013年资产及营收逾千亿元人民币。按既定战略,待制药及医药商业业务完成整合后,集团将赴港整体上市。
宋林剽悍的性格,也给华润的资本运作烙上了很深的个人印记。最近的十年里,宋林大举阔步并购。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至今,华润在能源、医药、金融、零售、啤酒等行业进行了数十起大手笔收购。
“到去年底华润的营业额已经突破了4100亿港元,我们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了9100亿港元,我们去年的利润差不多要超过400亿港元。”2013年3月在深圳的一个金融论坛上,宋林曾如是得意地说。
在香港投行人士看来,华润的新任董事长傅育宁,对资本市场更为了解,对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很有想法,在改革面前拥有较为果断的一面。1998年12月,傅育宁在招商局集团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处于最困难的时期担任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与集团主要领导一起带领招商局转危为安。
华润的下一站,是否能收住狂奔的脚步?“我们在过去30年里已经证明,国有企业可以走市场道路,可以在商业市场上通过服务于市场同时为股东实现回报来进行有效的竞争。这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发展模式。”傅育宁如此表示。
命运多舛的光大
难兄难弟—与华润的高层震荡相比,光大集团的日子并不算好过。
光大最引以为傲的两大支柱—银行和证券同时地震,而且每次的烈度都足以载入中国金融史册。这家栉风沐雨30年的红色企业,从市场化改革的风向标沦为寂寂无名,却在扛着创新的大旗试图奋起之时,挫折频仍。
作为市场化改革的产物与风向标,光大生于1983年,是新中国第一家驻香港公司。这家一出生便烙上红色贵族印记的企业,曾以特殊的背景在香港和内地纵横驰骋。如今却英雄迟暮,包袱沉重。三十年光大,事实上坎坷非常,每到发展关键时点,都会陷入“光大危机”的怪局。从王亚克亏空到朱小华事件,再到乌龙指事件,对光大来说,都不是轻易可以承受之痛。
打击还在接踵而至。《纽约时报》此前的报道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在对摩根大通展开受贿调查,以查明其是否通过雇佣中国高官子女而获得在华从事相关业务的机会。涉及的高官子女包括光大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唐双宁之子唐晓宁。光大回应称并无利益输送。
包括在香港上市的光大国际—一家“几乎濒临破产的路桥运营商”,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替代能源产业中的领头羊之一,其上百亿的环保项目也饱受质疑。
2002年光大集团获得金融控股批文时,可能并未想到,十年之后金控之路会走得如此艰难。随着平安集团成功收购深圳发展银行、中信集团重组改制后整体上市可期,以及国有大行、央企都在向综合化金融业发展之际,作为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光大集团“试验田”的成果遥遥无期。
看似不平凡的道路,却是甘苦自知。光大集团早期从贸易起家,继而转向金融业务,先后在香港和内地两大市场努力拓展。按照唐双宁的说法,目前光大集团已经发展成以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环保等业务为主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团。
但事实上,十年之后,光大的金控已是徒有其表。“生存还是死亡”,这是唐双宁刚到光大集团时,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1983年,光大集团以贸易起家,一时风头无两。1990年,国务院开始对光大集团进行战略性调整,开始向金融业倾斜。
自光大信托事件爆发肇始,光大集团就陷入了一个管理层频繁更替的怪圈。历史上集团领导班子经过了6次调整,原副董事长孔丹在光大集团担任高管职务的若干年间,辅佐过的董事长就多达4位。
红色光大的金控之路,一直笼罩在决策层的“关照”之下。2013年6月,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一名高层透露,决策层希望打造光大和中信两家金融控股公司,但光大集团股权关系不清晰,北京、香港两个总部无法并表;中信集团则因内部子公司协调不够通畅而推进艰难。
如今,擅长狂草的唐双宁,如何掌握一动一静间的平衡,能否解开数十年来套在光大头上的“魔咒”,继续未竟的光大之路,还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