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产业报道>

今日头条版权事件背后:对手助推纸媒焦虑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06-08 14:03:12
原文配图。原文配图。

  纸媒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为什么同样的内容,阅读数会天差地别

  我曾经在虎嗅上撰文唱衰过内容的个性化推荐,其中举的例子主要就是今日头条。在近期今日头条宣布C轮融资1亿美金后,版权问题又再次困扰着这个传统门户新闻客户端的挑战者。传统纸媒们一面高呼被侵犯了版权,另一面又死乞白赖的求着能够帮助导流量,这种两难抉择困境也显得很是可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觉得有必要站出来还原下事实真相。

  这应该有竞争对手火上浇油

  昨天(6月5日)早上看到大量唱衰今日头条的新闻,其实还是感觉很惊讶,因为这样一家只是在业内小有名气的app,本不应该这样万众瞩目。融资1亿美金,在充满浮躁与泡沫的移动互联网也是一件极其常见的事情。豌豆荚曾融资1.2亿美金,我们也没看到媒体的争相报道,也没有形成像现在这般的激烈讨论,这背后不得不让人怀疑是有人在幕后操纵。

  而当我看到某新闻客户端进行全国弹窗push消息提醒时,不得不被这种行为给震惊了,如此不辞辛苦的给竞争对手打广告这是一种怎样的雷锋精神。当我看到那些写出唱衰头条文章竟然都是入驻该新闻客户端的自媒体时,又再次震惊了。理性的竞争行为,在我看来无可厚非,但如果完全没有站在事实情况,因为公关需求的造谣那就显得颇为可笑。那些所谓的爆料“据说有几家媒体要联合向今日头条收取巨额版权费。”目前也只有一家因为合作没谈拢而产生争议的“广州日报”站出来发声。而自媒体们所谓的“今日头条抓取的文章都没有版权”,我只想问一句,你们写文章的时候有经过核实吗?如果没有,那就请核实过后再说。

资料图。原文配图。

  以上截图,是昨天(6月5日)晚上在微信群里面看到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在朋友圈里的奋笔疾呼,我想也许是一位技术型的宅男,经历过公关大战洗礼后的不理智行为。在这里我呼吁,希望互联网公司能够停止恶意竞争行为,应该思考把精力放在如何改善产品提升用户体验上来,这样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其实对你的发展没有丝毫帮助。我们难道会因为你报道了今日头条的负面,就会放弃使用腾讯和网易的新闻客户端吗?

  这或许是互联网平台共同面对的追问

  今日头条CEO张一鸣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曾表示,他们早已经意识到版权的风险,今日头条上面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合作伙伴授权的。只是1亿美金的消息刺激了许多人的神经,所以让批评瞬间爆发。

  “在信息流中出现的新闻资讯大致分为两类,一种点击新闻标题后直接将用户导入版权方的网站,比如中新网、子版,把实体内容搬到线上并不是很困难,我们知道很多传统纸媒都有自己相应的门户网站,而每日独立访问用户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很多纸媒都开始尝试向新媒体转型,但鲜有成功案例,而很多从传统纸媒跳出来的自媒体却大放异彩。思虑原因,个人觉得关键还在于“内容”、早变得低效甚至无效的流程体系、以及相应带来的扭曲的成本结构。

  蜘蛛网创始人杨明秋对此现象进行总结道:“纸媒真正的危机或者说首要的危机,是内容危机,即内容缺少价值、没有吸引力,因此,用户变得不需要纸媒。或者,看同样价值不高的内容,用户会选择相对成本更低(免费)以及更方便的(移动)互联网阅读。当你打开一个城市的几种都市报,你会看到内容高度相同、其中还包括很多普通用户不需要的内容。”

  门户网站的内容为什么有吸引力,不是因为它们把纸媒生产的内容搬运过来,而是他们对内容进行深度的二次加工。可能一篇文章没有一个字是门户网站生产的,而不同信息整合之后,再加上一个极具煽动力的标题和几个引导性极强的小标题,这篇文章的价值将数以倍计。而这些正是门户网站的价值所在,纸媒却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为什么同样的内容阅读数会天差地别。纸媒生产了大量社会时政内容,但我们最感兴趣的永远是那些花边的娱乐和体育新闻。

  新技术的产生,对传统纸媒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和渠道合作方是出路之一。我们很难想象,在未来还有人愿意每天买份报纸去看那些晦涩难懂的八股文。作者:科学的fan(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媒体立场)

作者: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