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发改委负责人说,钢铁工业是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山东作为经济大省,交通便利,具备发展钢铁工业的外部条件,是国内最适宜发展钢铁产业的区域之一。山东经济发展规划中,确定把新型材料作为6大支柱产业之一,其中就包括新型钢铁产品。组建山东钢铁集团对实现山东省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创造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提升山东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并购重组疑云
为响应国家冶金钢铁行业的产业政策,走“双高”的企业发展道路,公司引进意大利达涅利公司先进的H型钢全套生产设备。一期工程年生产能力280万吨钢,现已形成120万吨钢,80万吨H型钢的规模,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其主导产品H型钢是国家十五期间重点推广的十项技术进步产品之一,分HW、HM、HN等系列,规格为H100mm—H350mm。H型钢作为经济断面型钢,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铁道桥梁、市政建设、核工业、造船业、航天工业、石化行业、高速公路等诸多领域。公司秉承“与时俱进,认真求实,团结协作,快乐炼钢”的信念,只争朝夕,以大无畏的气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坚持走专业化生产的道路,全力把企业做强做大。 公司除依托日照港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外,高效的运营机制;决策者优秀、先进的经营理念;务实、简洁、富有实效的管理体系;多年钢铁企业运作的经验等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讲求“诚信、质优、高效、创新”的企业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全面贯彻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主动融入世界潮流,密切关注全球市场,全力打造品牌日钢、特色日钢。《世界企业家》bossline.com
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是,如果要整合并购重组的话,也应该是日照钢铁整合并购重组山钢集团,怎么会出现“蛇吞象”的现象呢?有专家分析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不外乎两点:第一,个别地方政府为了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因此以行业重组为机会,将运转正常、效益丰厚的民营企业调整;第二,民营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政策优惠,不得不投入国有企业的怀抱,冀望戴上“红帽子”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甚至更有业内人士和学者不无忧虑地疾呼,山东钢铁和日照钢铁的重组案,无论是从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原则,还是从发展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角度而言,都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这不仅是日照钢铁的“被重组”,或许同时也意味着整个非公有制经济的“被重组”——正如“被代表”、“被就业”一样,如此怪诞吊诡,却又如此真实。
杜双华潜伏战
想吃下日照钢铁的山东钢铁集团,去年初甫一亮相,就张开血盆大口,与日照钢铁展开明争暗斗。杜双华倒是不愠不火,打起“潜伏战”。较量了一年多,杜双华一步一台阶,渐渐占了上风。
三个时点可见一斑:一是去年“5·12”汶川地震后,杜双华慷慨捐出1亿元,一时令山东钢铁尴尬万分;二是去年“光棍节”前夜,杜双华发出致日照钢铁员工的一封信,称与山东钢铁重组协议已签,“冬天来临”,相伴随的是他迅速主动与银行解除贸易融资授信协议,将抵押的铁矿石等资产变现,同时裁员,并将触角伸向资本市场;三是2009年5月19日,香港上市公司开源控股(0.295,-0.00,-1.67%)召开特别股东会,通过了以52亿元港元收购日照钢铁部分资产的决议——杜双华“潜伏”成功,完全变被动成为了主动。日照钢铁杜双华成开源控股最大股东
实际上 杜双华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么神秘。江湖大佬杜双华同样有非常“乡土”的一面,在家时吃的饭菜相对简单,屋里经常很杂乱,与普通中年男人并没什么不同。尽管日照钢铁的发展到今天还有一些争议,但它的利润率却常令山东省国有钢企们望尘莫及。当遭遇被并购的宿命时,他奋力而争,曲线突围。
日照钢铁党委书记廖海亭对外说:“什么‘一山不容二虎’啊,我们根本不是什么虎,我们连狗都不如!”
“并购”本来是一个中性词汇。而最近两年钢铁业掀起的并购潮,却越来越因为“国进民退”而受到诟病。虽然不能一概而论、说 “国进民退”一定是个 “坏孩子”,问题是在怎么个并购法的谈判桌上,一旦发生争执,效率、利润率等因素往往首先为行政力量让了路,如此一来就算俩企业揉到了一起,也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形成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所言的“竞争优势”。
山钢、日钢整合重组是历史的必然,还是政治或市场的参与。这是很难找到准确答案的。答案其实不难找到,那就是老人家讲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山钢与日钢的组合,只有让历史来检验是非是错。(世界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