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不妨用信息化手段规范预付卡

来源:证券时报网 时间:2016-07-05 10:27:11

  预付卡消费多数在民生行业,出现纠纷涉及面广。与此同时,商业预付卡纠纷维权成本高,能最终通过司法救济获得实际赔偿的少之又少。广东省消委会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广东2015年预付卡投诉受理案件数量超过7000件。记者在广东、浙江等地调查发现,餐饮、美发、美容、健身等行业,预付卡消费几乎成为“标配”,一些商家用各种手段吸引消费者预存大量现金,但有些涉嫌变相融资、非法集资,甚至出现卷款上亿元跑路的现象。

  商家喜欢向客户推销预付卡,因其可以将客户锁定,提前收入大笔资金,有利于缓解现金流压力,能够助推商家规模化、连锁化发展。不过,预付卡乃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就会伤及自身。预付卡模式虽然有助业绩爆炸式增长,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但其采取预存金的形式,并未全部转化成真实消费,所谓的“业绩”只是纸面上的数字。而且,如果消费者使用频次过低、预存金消费过慢,就会降低企业盈利能力,预存金“堰塞湖”迟早都会崩塌。

  相比普通消费模式而言,预付卡消费的优惠力度很大。商家为了吸引会员购买预付卡,也往往推出各种优惠政策,诸如消费价格折扣大、提供VIP服务、积分制等等,而且预存金额越大优惠就越多,从而诱惑消费者主动入套。

  部分商家则看中预付卡的融资功能,大量发行预付卡圈占资金,从而可以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当然,风险最大的,则是部分商家利用预付卡消费周期长的漏洞,故意搞消费欺诈手段,以超额优惠政策诱惑消费者办卡,积累到大量现金后,就趁机卷款潜逃。目前各地曝光的预付卡纠纷,主要集中于商家卷款跑路事件,给消费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亦造成非常恶劣的社会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预付卡消费模式潜藏着商业道德风险,能否维系下去,主要依赖于商家的自觉意识和商业道德水准。此前,为了规避预付卡风险,监管部门出台过预付卡实名制、登记备案、第三方存管账户等,但因商家主体太多,且较为散乱,导致相关规定缺少可操作性,效果乏善可陈,监管也无能为力。可见需要找出更为妥善的方法,将预付卡纳入监管之列,建立预付卡发行规范化制度,实现有序合规发行,客户消费记录可追溯,发卡商家的预收资金受到严格监管。

  由于以往的监管成本太高,监管部门人手有限,面对大量商家的自主发卡行为,往往有心无力,导致预付卡陷入失控状态。不妨考虑引入信息化手段,建立预付卡登记认证网络平台,采取白名单制度,供消费者查询相关信息。鼓励商家在网络平台上登记备案,引导预付卡合规发行、使用,并强制商家执行资金第三方存管,每一笔消费记录均上传网络,通过大数据系统监控、分析预付卡消费行为,以防范商家卷款跑路。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