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魏武挥:自媒体运营的社群平台

来源:第一财经 时间:2014-07-03 14:50:37

  [视频因为其形式的特殊性,可以依靠媒介特点进行商业运作,比如贴片广告销售,从而取得不错的收益。 ]

  [ 自媒体本身是不能复制的,它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特征,罗振宇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形象和其他人就是不同的。 ]

  [ 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有人注意就会有他的商业价值。而有粉丝基础的名人在这方面的优势更显而易见。 ]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学者魏武挥认为,进入互联网时代,很多具有才华和个性却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能登上电视平台的人,借助互联网平台,他们的生产和创造能力得以爆发。而自媒体人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必须从自媒体运营转型为利用社群平台,否则难以获得商业成功。

  第一财经日报:这波出来的互联网脱口秀,大多以知识类为主,不同于周立波、王自健那种逗笑类的脱口秀,为什么知识类的成为趋势?视频网站什么时候成了求知的场所了?

  魏武挥:目前大众的生活被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碎片化信息所掌控。根据相关数据,现在国人的阅读率很低,大家没有培养起读书习惯,缺少了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知识类的脱口秀节目其实扮演了知识二传手的角色,虽然只是“知道分子”,但在碎片化的信息中,能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需求。在这个情形下,视频网站自然是一个很好的获取知识方式:十多分钟的节目,一些只言片语,就能让你觉得别有洞天。

  日报:名人视频专栏比起微博性质的专栏,是不是门槛更高(平台、技术、资金),更需要团队协作,立足之初的商业意味因此也更浓?比起文字类专栏(博客、微信),它的商业运作有什么不一样?

  魏武挥:视频制作门槛确实会高,只保证最基本的硬件设备需求是不够的。从拍摄到剪辑、后期制作,这需要一个团队来推动和运营。事实上,制作视频专栏本来就是商业行为――在前期的各项投入之后,自然需要获得商业回报。

  文字类专栏获得回报的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依靠平面媒体或者是其他媒体转载的稿费。而视频因为其形式的特殊性,可以依靠媒介特点进行商业运作,比如贴片广告销售,从而取得不错的收益。

  日报:像《罗辑思维》这样的产品,商业效果已经出来了,除了围绕罗振宇做了一系列的衍生产品开发,它还非常注意与用户的连接,商业定位也从自媒体运营转型为社群平台,这是不是自媒体未来发展的趋势?

  魏武挥:出书、朋友圈、会员服务等等,都是罗振宇整个商业计划的一部分。就商业定位而言,自媒体人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如果只依靠一个简单的平台,很难在商业上变现。因此必须从自媒体运营转型为社群平台。

  日报:在自媒体的商业环境下,“魅力人格”是可以被复制的吗?换句话说,《罗辑思维》是可以被复制的吗?

  魏武挥:自媒体本身是不能复制的,它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特征,罗振宇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形象和其他人就是不同的。但商业模式上,从自媒体转型为社群平台,是自媒体人获得商业利益的重要方式。《罗辑思维》的社群构架模式是一个例子。至于社群的构架方式,则可以探索多种其他的形式。

  自媒体需要张扬自己的个性,这和明星完全不同,而个性和观点也是自媒体人的重要标签和品牌形象。

  日报:像袁腾飞这样已经被传统媒体验证过的知识类脱口秀高手,是不是来到互联网,已经具备天然的优势?换个角度,有粉丝基础的名人来做互联网脱口秀,是不是更易成功?比起覆盖率,强调用户黏性的粉丝经济在未来是不是对于自媒体运营更加重要?

  魏武挥:传统媒体检验过的名人进入自媒体,本身就具有了相当的品牌识别度。袁腾飞进入自媒体领域,大家自然能想到,他会以自己特有的犀利的方式讲历史。这在运营初期会为他迅速累积大量的关注度。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有人注意就会有他的商业价值。而有粉丝基础的名人在这方面的优势更显而易见。

  粉丝经济在未来运营很重要。虽然罗振宇目前已经不承认自己是“粉丝经济”而转称社群经济,但实际上,他所宣扬的“魅力人格体”就是粉丝经济的最直接体现。

  日报:去年,你在专栏里说自媒体将迎来大批死亡,那么视频脱口秀的趋势是高潮,还是死亡?

  魏武挥:文字自媒体的缺点在于辨识度低,即使你阅读了一个作者的所有文章,也不能真正认识作者。而如果采用视频记录,在镜头前将文章读出来,这种形式下,作者本人的识别度便会提高。具有辨识度的自媒体人才有可能得到广告、赞助,甚至代言等一系列商业上的收益。

  视频媒体和文字类专栏不一样的是,它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并依靠团队力量进行经营、运作、推广。从形式上来看,一个视频自媒体团队,更像是一个小规模的制片公司,不单单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运营。这也决定了视频类自媒体的数量不会出现微博、博客、微信公众账号式几百万上千万的巨大体量,在受到冲击时也不会迅速死亡。但不可否认,在市场选择和商业浪潮中,依然会有大量视频类自媒体倒掉和死亡。

作者: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互联网生存之道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