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焦点关注>

宁高宁告别中粮 引发无数思考

来源:金融界 时间:2016-01-07 12:29:41

  “假如国企是一头牛,那我们就是放牛娃。”

  一直自称为国企“放牛娃”的宁高宁,前日带着不加掩饰的遗憾离开中粮,正式入主中化。

  他写在告别之际致中粮的诗《如果》,用25个“如果”开头,已刷屏中粮人的微信朋友圈,并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人们或许会很自然地想起,这个喜欢哲学和诗歌的国企领导人早前也曾用134个排比问句《你行吗》,疾风暴雨般叩问属下干部是否是一个合格的企业经理人。

  但这一次,中粮人会在怅然若失间,热泪盈眶。

  他来的时候,46岁,正值金戈铁马气吞山河万里如虎的年月;他离开的时候,57岁,相对于他的下一站,说英雄迟暮太过武断,但相对于中粮,他确乎把最好的时光留在了这里。

  这当然不应当成为中粮最好的时光,但一定会成为其最重要的时光之一。

  宁高宁和他的中粮团队在这11年间,拳打脚踢,把一个面貌模糊的粮农国企打造成了极具中国辨识度的全球粮商,旗下上市公司从1家增到8家,资产规模从600亿元人民币扩张到720亿美元;狂飙突进,一连策动了50起并购,打造“中粮全产业链”,开始进入国际化和全球化布局的关键位置;大刀阔斧,积极改造国有企业的文化基因,力塑国企职业经理人新角色,把中粮变成了国企中最具内部竞争力的“外企”。

  毫不意外,这所有的改变,并非没有引起争议。中粮旗下各个知名品牌的竞争力亟待提升,各上市平台业绩状况亟须改善;公司的体量在不断膨胀,而其整合效力远没有充分发挥;资产并购的大手笔不时出现,但其运作管理的精细与效率却未如人意。

  宁高宁挥别中粮的那一刻,他已经没有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他甚至没有时间来解释,或证明自己的能力。

  对于他个人而言,这是一份壮志未酬的遗憾;但是对于关注国企改革的人而言,他的背影却引发了无数的思考。至少,我们并不难厘清宁高宁在中粮引起的争议,哪些是他个人的问题,哪些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机制性问题;哪些是他能力的短板,哪些又是一个无法突破的体制性困境所致。

  对于这样一个以其专业能力而广受业界和资本市场认同的国有企业家,他的进退得失和遗憾欢喜,显然具有难得的标本分析意义。这不只是对于宁高宁走后的中粮而言,也不只是对于宁高宁入主的中化而言。

  不要忘了,宁高宁告别中粮之际,国有企业改革正深水行舟,而中国社会对于政商关系的理解,也因为种种复杂情势的演化,而进入到一个更加微妙且敏感的状态。他在中粮,乃至在之前的华润和之后的中化的表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的商业精英们是如何与中国巨型的体制转型深度互动、互嵌、互融。

  如果我们不能从中吸取足够多的经验教训并用之于实践,那么,这个社会或许并不需要真正的左冲右突与体制机制创新。他们所有的辉煌与落寞、崛起与崩塌、无奈与尴尬、乃至引起的舆论同情或反讽,都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话题。

  不过,宁高宁还真算不上一个话题人物,他只是在他的圈子里成为话题。曾经的华润人是,已经告别的中粮人是,而现在的中化人会是他重起风云再造话题的圈子吗?

  我们无法判断,却有理由充满期待。就在宁高宁与中化领导人交接握手时,中粮人又兴奋地发现了一个——也许是最后一个——与中粮有关的宁式话题:

  “看!他,还戴着中粮的Logo”。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阿里电商业务押注三大板块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